
云气诗滩游客如织。
东南网10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杨慈监 彭楚楚 文/图)
秋日,宁德霍童溪面泛起粼粼波光。沿岸,采茶姑娘身背竹篓,穿梭在茶丛间采下嫩芽;工业园区里,上汽宁德基地的智能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在云气诗滩,游客的帐篷已如白云般点缀在青翠的草坪上……
霍童溪素有“百里画廊”之美称。这条当地的“母亲河”绵延128公里入海,不仅造就了沿岸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三产融合”发展带。
深耕“农”字文章
山峦叠翠,溪流清澈。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地处霍童溪中下游的赤溪镇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绝佳条件。
秋收时节,在蕉城区赤溪镇,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将沉甸甸的晚稻“收入囊中”。
今年,当地创新推出“农管家”服务和“粮食银行”模式,由当地党委牵头,联合赤溪供销社、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联合社等,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农管家”服务公司,整合镇域及周边农机资源,为农户提供从耕、种、管、收到烘、加、销的全链条服务。
“以前晒粮靠天,遇着阴雨天,只能眼睁睁看谷子发霉。现在收割完直接送‘粮食银行’,烘干、过磅一步到位。”赤溪镇种粮大户黄郑发道出了创新服务模式带来的变化。
除此之外,当地茶产业也迅速转型提质——截至10月1日,当地已完成茶叶产业标准化种养基地面积7600亩及品种改造6000多亩。大宝峰茶叶、江南茶叶等11家龙头企业率先践行“科技兴茶”理念,新建标准化厂房6座,引进茶叶加工设备40台(套),全自动茶叶生产线5条,建设标准化智慧茶园600亩,逐步实现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眼下,“农”字文章正在赤溪不断续写——当地以赤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为核心载体,采用“企业+基地+村级+农户”模式,整合流转农业用地3000余亩,吸引20余家科技型农业企业入驻,重点培育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并通过“订单种植+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农户“双增收”。现全镇种植花生2100亩、甘蔗1600亩,打造“赤溪花生”“赤溪三宝”等地域农产品商标,以品牌化赋能农产品增值。
崛起绿色工业走廊
霍童溪的潺潺流水自上游的生态农业区蜿蜒而下,在中下游河谷平原滋养出一片充满活力的工业集聚区。这里既有传承百年的传统手工业,也有现代化的大型制造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工业走廊。
入海口处的三屿工业园区,是沿岸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多抱几个“金娃娃”在这里化为现实。
作为宁德历史上规模最大、现场施工最多、工程组织最复杂的项目,上汽宁德基地自投产以来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贡献税收超150亿元。2024年,基地实现整车产量32万辆,同比增长15%,占宁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
产业链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截至10月1日,三屿工业园区已集聚47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较初期增长27%。这些配套企业的入驻,使宁德汽车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45%。
如今,霍童溪沿岸已经形成了“生态优先、资源依托、链条延伸、三产融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打造文化旅游带
从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到诗意盎然的溪畔滩涂,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正在霍童溪沿岸焕发出勃勃生机。
国庆中秋假期,一顶顶白色帐篷如蘑菇般散落在青翠的草坪上,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或围炉煮茶或漫步鹅卵石步道,畅享惬意时光。
蕉城区九都镇云气村,这个因溪流穿村而过、时常雾气环绕而得名的村庄,曾经是个基础薄弱、矛盾突出的后进村。
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云气村开始围绕“绿水青山”,做起“金山银山”变现的“三步走”文章——借势2019年“青春回眸宁德诗会”的举办,村里启动“云气诗滩”景点改造提升工程;依托专业团队规划,成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露营经济,创新云气诗滩的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村里通过搭建帐篷、天幕,修建停车场,对云气诗滩周边进行基础设施和场地环境提升,打造“露营+围炉煮茶、烧烤露营、亲子户外等1+N”娱乐模式。2023年开始运营的云气诗滩,不到半年就带动村集体收入达70万元。如今,云气诗滩日均接待游客1200多人次。
霍童溪沿岸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赤溪镇走上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串联起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产业点位;蕉城区九都镇贵村村通过修复明清古建筑群,打造传统民俗体验区……
如今,霍童溪沿岸已经形成了一条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霍童溪的别样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