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电动游船“闽江会客厅”
核心提示
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造船、动力电池等产业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在全国率先谋划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发展,促进船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信部等五部委将福建列入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先行先试地区。据中国船级社统计,到2025年6月,福建已建、在建电动船舶数量占全国34.5%,电池动力推进系统等电动船舶核心装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2023年,福建出台《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从示范项目建设、应用场景打造、核心装备研制等方面支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三年收官之期渐近,福建省的电动船舶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尚存在哪些瓶颈?对未来的政策接续又带来了哪些启发?近日,记者走进上下游相关企业寻找答案。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戴敏)
破解补能焦虑
与电动汽车面临的核心痛点一样,电池作为高密度的能量载体,漂浮在水面上的电动船舶如何确保电池的绝对安全性、及时高效地补能,事关该产业发展的根基,是“众多0前面的那个1”。在今年的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来自福州的星云股份展示了最新的解决方案。
在星云股份的展位上,一台白色外壳、带着粗壮充电线的充电设备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款星云船用集中式超级充电系统融合直流母线、高压大功率快充、储充一体、电池在线检测等技术,单套设备输出总功率可达到630kW,今年年初已在古田县翠屏湖景区电动船舶岸电配套项目落地应用。
“系统支持灵活拓展储能、光伏等配套设施,可兼容100~1000V船舶充电需求,能有效缩短船舶充电时间,并缓解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压力。”星云股份副董事长兼总裁刘作斌介绍,近年来,电动船舶的充电补能正从基础“充得上”向“充得好、高安全”发展,因此技术也朝着“储充一体、高压超充、智能柔性”升级,电池安全健康检测也越来越受到运营用户的重视,从“被动防护”转向“全生命周期主动预警”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公司的产品也结合市场需求快速迭代,能够为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今年4月,星云股份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共同推出了“车船服役电池健康AI大模型”,该模型拥有覆盖3000+电池型号的海量电池关键技术数据,可对同类型电池进行横向对比,对单个电池的历史与当前数据进行纵向对比,精准评估电池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维保策略,不仅有助于延长船舶电池使用寿命、提升安全系数,也有助于推动电动船舶降保、延保合作机制落地,逐步实现可追溯、可监管、可预防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2023年以来,《福建省“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南(试行)》《福建省电动船舶直流充电设备技术指南》等政策及地方标准的发布,为像星云股份这样的本土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宁德时代研发的船用动力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技术已获全球主流船级社认证;中国船级社福州分社与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合力,建立电池数据上传的种类规范,成立监控云平台,实现电动船舶的安全实时监控;宝帆新能源推动建成12艘甲醇-锂电池混合动力渔辅船,在建可离岸实现甲醇加注和充电的能源补给船……
充换电设施方面,福建也在持续发力,厦门港务、福州两江四岸、八方客运、古田旅发等企业在厦门港口、闽江流域、古田翠屏湖等地投资建设充电设施,国网福建电力在水口电站建设绿色综合服务区。宁德时代发布首个零碳充换电综合补能解决方案,在船电分离模式下,可实现船舶充换电的智能推荐、实时处理。随着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的快速补齐,电动船舶的补能焦虑正迈入平复“倒计时”。
拓宽应用场景
研究机构EVTank发布的《中国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7.5亿元。巨大市场规模的背后,是更多应用场景的突破。
“连续参加了3届大会,最大的感受是,今年是海外商业机会最多的一次。”作为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企业,中船赛思亿(无锡)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常务副总程昱表示,赛思亿今年新增订单40%来自海外,在今年的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福建赛思亿与福州阿拉丁进出口公司签订了6艘电动拖轮意向合同,计划投入土耳其市场。
中船赛思亿是国内首家落地福建的电动船舶产业制造型企业,尽管行业内竞争者越来越多,程昱仍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福建在锂电池领域有着雄厚的产业优势,近年来围绕电动船舶形成了优质“朋友圈”,是公司落子福建的重要原因。
“福建具有沿海优势,大港口带动大产业,且海外侨商多,与其去和内陆省份‘卷’,不如着眼海外。”程昱告诉记者,福建不靠近长江流域,内河航运规模小,这些因素对福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迫使福建电动船舶产业要更专注于朝全产业链建设、沿海绿色船舶方向发展。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随着“电动福建”三年计划接近尾声,大部分福建船东都能主动提出以电动船舶解决航运需求的可能性,这一观念走在国内前列。
如今,闽江上的首艘纯电货船在中船赛思亿的参与下,正紧锣密鼓地建造中,预计明年将交付使用。船东易鹿供应链,是南平工业园区一家致力于开展闽江航运业务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金忠告诉记者,作为闽江纯电货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也经历过心态上的转变。
“起初,同事们和我都对纯电货船有许多疑虑。”金忠说,虽说电动船舶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一旦考虑到靠纯电供能,大家对电动船舶的航行、续航能力心里都没底。在中船赛思亿的耐心讲解下,金忠参与了两次纯电货船的跟航,并全面了解航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这些经历打消了我对纯电货船性能的质疑,特别油与电的供能价差促成了我们最终的决策。”金忠表示。
从国内首艘同时满足串联式混合动力、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的“厦港拖30”入编厦门港拖轮船队,到纯电沿海游览观光船“屿见77”、电动游艇“时代创新号”等船型在国内首制;从闽江上的“闽江之星”“茉莉号”客船,到国家科研课题示范项目“鹭江会客厅”……围绕港口作业、游览观光、货物运输、客渡交通等应用场景,福建积极开展电动船舶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现已落地电动船舶示范项目10型95艘,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电动船舶船型解决方案,助力“鹭江夜游”“诗画闽江”等游览航线成为旅游特色新名片,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场景正在莆田内河、大金湖、翠屏湖等水域铺开。
突破成本瓶颈
“电动船舶推广中的成本痛点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应用的核心瓶颈,尤其在内河货船、客船及渔船等应用场景中表现突出。”时代电机船舶部总监张宇豪说。
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不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船舶,电池占到成本的30%甚至更高,所以电池成本高企是首要难题。2024年碳酸锂价格较峰值下跌超80%,推动电池成本下降,但船用锂电池单价仍是汽车电池的两倍,占船舶总造价的比例仍居高不下。
更关键的是检验与合规成本的叠加压力,传统燃油船可适用内河船检或渔检规范,审图与检验均不收费,而电动船舶因出于更高的安全标准考虑,需通过船级社入级检验,对设备和生产过程都有更高的要求,导致建造成本较内河船检标准的船只增加大概30%,检验费用更是成为中小船舶的沉重负担。
以宁德古田翠屏湖投用的电动船舶“翠屏湖2号”为例,检测机构费用在总成本中占比达10%。“目前我们在推进的闽江千吨货船项目,检测机构费用占比约5%,大船因为总价值高,费用没那么敏感。”张宇豪说。但是,小型船舶对这种“合规溢价”尤为敏感,特别是新能源渔船造价居高不下,难以推广。
除了制造成本,使用和维护成本也是电动船舶推广的难点之一。比如码头建设报批、充电设施投用都需要大量投入。“成本高,推广就难。因为船舶具有生产工具的属性,和小车作为消费品是不一样的。船只需要考虑运营成本,如果业务量少了,就会导致电动船舶前期投入的成本回收周期变长,应用推广就会受阻。”德京辰合(福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显淞表示。
客观存在的成本门槛,导致近几年省内投用的闽江纯电动游船“茉莉号”“闽江会客厅”、海上5000马力绿色智能混合动力拖轮、宁德东湖纯电动游船“东湖之星”、三明大金湖纯电动游船、58米内河集散两用增程式电动货船、中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等,基本都是由实力较为雄厚的国企运营。
成本瓶颈问题该如何破解?据了解,福建依托产业基础与政策创新的优势,电动船舶成本方面的堵点正在逐渐被突破。“电动福建”建设专项资金精准发力,将电动船舶示范项目建设、充换电设施建设等纳入支持范围,1.26亿元奖补资金中就包含对配套充电设施的功率分级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达50万元。
针对检验成本问题,福建结合内河船舶运行场景特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CCS规范要求,探索检验费用补贴机制,降低中小船舶合规成本。在产业协同上,福建借助宁德时代的技术优势,不断推广宁德时代的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锂电池在电动游船、渡船等各种应用场景落地;福建已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支持电池动力推进系统研制,这更能加速核心部件国产化,进而优化成本。
此外,福建还出台政策,对电动船舶的运营商提供融资贴息支持,缓解运营商的前期资金压力,缩短成本的回收周期。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的释放,福建正逐步打通电动船舶推广的成本瓶颈,为绿色航运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他山之石
全国多地积极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发展
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整理
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国多省市正出台政策,支持电动船舶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涵盖技术规范、运营激励、资金补贴等多个层面,共同构建起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
在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部与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国家海事局于2025年2月发布了《纯电池动力船舶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该规则针对电池动力船舶特有的热失控、火灾、爆炸等风险隐患,制定了包括电池系统管理、监测报警、风险评估和消防在内的核心安全技术要求,为纯电池动力船舶的设计、建造和检验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交通运输部明确并细化了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的补贴政策,对液化天然气单一燃料动力、甲醇单一燃料动力以及纯电池动力(不含铅酸电池)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的认定标准、补贴申请流程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以优化国内运输船舶运力结构。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支持措施。
作为内河航运大省,江苏推动绿色船舶产业发展的政策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按照“宜充则充、宜换则换、宜加则加”原则,推进省内内河水域、沿海港口的船舶码头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布局建设。为统一电动船舶与岸基充电设施接口标准,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产学研用相关单位编制了《非船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船舶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于2024年4月3日经中国航海学会批准予以发布。
广东省瞄准打造全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这个目标,发布的《广东省推动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省级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800万元的省财政资金支持,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展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
山东省和安徽省则聚焦于降低船舶运营成本,山东省规定自2025年4月1日至2028年3月31日,对通过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的液化天然气、甲醇、氢燃料、氨燃料、纯电池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实施免费过闸优惠;安徽省也宣布对通过江淮运河船闸的液化天然气、氢燃料、纯电池等新能源船舶自2025年8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免收过闸费。
此外,湖北、四川等地在电动船舶的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例如我国目前最大的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在湖北宜昌下水,标志着内河航运绿色智能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四川则积极推进嘉陵江1100吨新能源电动货运船舶项目的建设,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航运发展。
总体来看,当前各地支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通过技术规范保障安全、资金补贴激励更新、运营优惠降低成本、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等多种手段,共同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水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国网员工正在检修宁德沿海电动船舶快充设备。

宁德古田县翠屏湖边的星云船用集中式超级充电系统

福建省首艘电动沿海小船“蓝豚”

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宁德时代展出多款电动船舶模型。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位于闽江的58米内河集散两用增程式电动货船“武夷2号” 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