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近日,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该剧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呈现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事迹,这段隐蔽战线历史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闽人智慧》栏目特别策划《沉默的丰碑 不朽的荣光》系列,倾情讲述吴石、聂曦等福州籍英烈的感人故事。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海报。图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
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播出
许多观众的目光
再次聚焦于这位
从仓山螺洲古镇走出的传奇将军
——吴石

从螺洲古镇走出的“十二能人”
1894年9月14日,吴石出生于闽侯县螺洲乡(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的一个寒儒家庭,父亲吴国琬为他取名“萃文”,寄望其在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这个在墨香中成长的少年,日后却成长为一位能文能武、以身许国的英雄。
螺洲这片自南宋起就传唱“千家耕读五百年”的土地,以独特的人文气息滋养了少年吴石。他在陈宝琛创办的螺洲公学启蒙,文庙的晨钟与书院的墨香,早早就在他心中播下了家国大义的种子。
1910年,16岁的吴石考入福州开智小学堂。历史课本里关于鸦片战争的屈辱记载,让这个懵懂少年第一次握紧了拳头。次年,他转入格致书院,黄花岗起义中闽籍烈士的事迹让他立下了投笔从戎之志。

福州格致中学里的吴石雕像。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当月,这位18岁的福建北伐学生军战士,高唱着“头颅一掷轻”的《祈战死歌》奔赴南京,在总统府警卫岗位上见证了共和曙光。
他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三期炮科的岁月,展露出了军事方面的才华。1916年,他参加毕业考试,在800多名学员中名列榜首,获“吴状元”美誉,与白崇禧、张治中等日后的民国名将同窗。
1929年至1934年,他东渡日本深造时,因精通战术、外语、书法、诗词、绘画等十二项技艺,被称为“十二能人”,其拟定的战术方案常被当作范本印发。他留学期间撰写的《最新军事航空述要》一书,所得稿费悉数捐给祖国的航空事业。

福建省图书馆馆藏吴石将军相关著述缩微胶片。
1934年,他回国后担任陆军大学教官,这期间撰写了10多部军事理论专著,奠定了他在军界中军事理论专家的地位。《兵学辞典粹编》一书的出版,使吴石在军界大放异彩,蒋介石、冯玉祥等纷纷为该书题词、作序,足见此书在当时不同凡响。他还被军界公认为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成为在军界颇受瞩目的“儒将”。
有国际视野的军事专家
抗战初期,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吴石已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核心智囊,也是当时公认的“日本通”。他耗时三年主编《参二室蓝本》,系统地梳理了日军的政治、经济、军事全貌。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这本书发挥了特殊作用,成为抗战初期最高统帅部的决策依据。在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几乎每周都要召见吴石,咨询战况和应对办法。

在桂林行营参谋处长任上,吴石的军事才能与国际视野相得益彰。1939年,他向苏联情报人员通报了日军动向、排兵布阵等,直接助力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全歼日军第一坦克师团,粉碎了关东军北上进攻苏联的企图。
在1939年底的昆仑关大战中,吴石负责拟定对日作战计划。他大量收集情报,详尽侦察,快速制定了缜密的作战计划。昆仑关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捷报传来,举国欢腾。1940年10月,中国军队最终取得桂南会战的胜利,吴石升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任职期间,他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埋头苦干,博得同僚的赞誉与拥戴。

难能可贵的是,吴石在抗战中坚决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他力促成立临时俘虏收容所,对俘虏进行教育改造,并结识了日本著名的反战人士鹿地亘。在吴石的大力支持下,1939年12月,鹿地亘等日本反战人士组成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很快,这个“反战同盟”的工作队在桂南前线对日军进行了鼓动厌战情绪的广播宣传,取得了积极成效。1940年2月,三名“反战同盟”队员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吴石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们“正义浩荡,河狱星辰”。该“反战同盟”最终引起了国统区领导层的重视,促成了“反战同盟”总部的成立。
隐蔽战线上的传奇英雄
抗战结束后,吴石出任“国防部”史料局(后改为史政局)局长。面对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景,特别是蒋介石悍然发动的内战,吴石非常失望,多次发出“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喟叹。这位曾获“忠勤勋章”的抗日功臣,内心经历着痛苦的蜕变。

经挚友何遂牵线,1947年4月,吴石在上海锦江饭店秘密会见了中共中央上海局负责人刘晓,毅然选择“以个人身份为人民解放事业服务”。
1948年9月,吴石协助中共秘密党员吴仲禧进入“徐州剿总”司令部,获取了淮海战役前“徐州剿总”兵力部署的核心机密,这对中共组织淮海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3月,他冒险从南京乘夜车抵沪,将标有细致到团级番号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等重要情报交给地下党员何康,为渡江战役提供了关键情报,受到三野参谋长张震的赞扬:“这对渡江作战很有帮助!”

在福州期间,吴石得到了自己将调台湾任职消息。为了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吴石毅然决定去往危机四伏的台湾。在离开大陆前,吴石完成了两项重大任务:设法保护福州免遭战火劫难,巧妙设计为新中国留下一批极具价值的秘密档案。
1948年秋,面临败局的国民党拟将500箱机要档案撤运台北。吴石向参谋总长陈诚提出“暂移福州,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的建议,被陈诚采纳。这些机要档案被运至福州。后来,形势急转,在国民党的电促下,吴石以“军运紧,调船难”为由,仅以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权充绝密档案,派人送往台湾,剩下298箱最重要的“末次资料”悄悄藏于福建研究院书库。解放后,这些绝密资料均安全交到了人民手中。
1949年2月,吴石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5月正式上任。他一面以福州易攻难守为由,与其他民主人士一起努力拖延朱绍良的城防计划;一面通过中共中央社会部派来与他单线联系的谢筱迺,提供了蒋介石在京、沪、杭解放后的“全国作战部署”,还包括蒋介石在台湾及东南地区的部署、国民党军在福建省的战斗序列等绝密情报。这些情报为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乃至福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这句台词让万千网友泪崩。在福州解放的前一天,吴石携夫人王碧奎和最小的一双儿女,从福州飞往台湾。这一去,吴石永远离开了故乡螺洲边的江水秋风。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截图
今年是吴石牺牲75周年
吴石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生
诠释了何为信仰、何为忠诚
沉默,是最响亮的宣言
牺牲,铸就了永恒的荣耀
他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
“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福州日报社出品
作者:吕南勋
部分资料来源:福建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