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听海丨一曲褒歌 情牵两岸

2025-10-31 10:20:44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日头晒得脊梁烫,山泉泡出茶香长。”

风把对话吹过稻浪,便生了褒歌的第一行。田埂上的欢笑碰出了腔,是茶山的雾、是稻花的香,是乡亲们把日子嚼碎了,就着风、就着浪,酿成一曲莲花褒歌,在岁月里悠悠流淌。

曾几何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喻以两岸相隔的怅惘,却在字里行间埋下两岸文化共鸣的心声——“木棉花开,两岸是一样的艳艳”,这跨越海峡的意向共鸣,正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生动注脚。

如果说余光中的文字,是文人骚客立于文化之巅的深情回望,那么,莲花褒歌则是广大劳动人民扎根生活沃土的赤诚吟唱。

莲花褒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彼时,同安百姓在田间劳作,为解乏鼓劲、沟通情感,便随口吟唱,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褒歌。褒歌以闽南语为魂,以生活为韵,其内容或歌颂自然风光,“莲花山水好风光,青山绿水绕村庄”;或讲述人情世故,“阿公教孙学做人,诚信善良记心间”;或抒发劳动喜悦,“丰收时节稻谷香,农民脸上喜洋洋”。质朴的语言、悠扬的曲调,不仅记录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蕴含着闽南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

后来,随着闽南移民迁徙,褒歌逐渐流传到金门,后又带到澎湖。在澎湖县望安乡一带,褒歌流传了数百年,仍用厦门同安腔调歌唱。此外,台湾的台南、宜兰等地也有褒歌表演,同源同祖的褒歌在台湾不同地区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台湾与福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南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莲花褒歌所使用的闽南语,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语言密码”。当褒歌的旋律响起,那熟悉的腔调,能瞬间唤醒台湾同胞心中的文化记忆。在台湾,类似同安褒歌的民间歌谣同样广泛流传,如恒春民谣,其在题材选择、曲调风格上与褒歌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恒春民谣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与莲花褒歌的情感内核高度契合。此前,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莲花褒歌艺人与台湾民谣歌手同台演出,当莲花褒歌的“山间调”遇上台湾民谣的“海洋韵”,不同的旋律却传递出相同的情感,台下两岸观众掌声不断,这份山海交响的文化共鸣,跨越海峡。

不仅如此,莲花褒歌与台湾民间文化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度的交融。二者都植根于闽南文化的土壤,传承着闽南人勤劳坚韧、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同安褒歌中“敢闯敢拼迎风浪,靠海吃海有担当”的歌词,正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精神的写照;而台湾民间文化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

莲花褒歌是两岸同根文化的活载体,也是闽南乡土记忆的有声档案。在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到同安,探寻莲花褒歌文化根源,学习褒歌的创作与演唱;同时,同安褒歌也走出福建,在台湾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光彩。通过莲花褒歌这一文化载体,两岸同胞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彼此的情感认同,让两岸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从《乡愁》的诗意抒怀,到莲花褒歌的实地吟唱,两岸文化的同源性始终清晰可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挖掘莲花褒歌等两岸民间文化价值,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让两岸同胞在文化的熏陶中加深理解、凝聚共识,共同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两岸文化的和鸣之声更加响亮,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范陈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