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深化跨镇合作、跨村联建、村企合作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打破“一亩三分地”之后……
东南网11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郑文敏 魏知秋)10月22日,在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的庭院里,一个花卉展销点热闹开市,各色盆栽争奇斗艳,吸引不少村民驻足挑选。
这满园花木,源自浦源镇龙亭村和浦源村的携手共育。今年来,龙亭村以“飞地”模式将产业的触角延伸到浦源村,两村联手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并吸引周宁县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租运营,有效盘活闲置资源。
从一村一策到抱团攻坚,周宁县以破解乡村发展瓶颈为导向,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持续深化跨镇合作、跨村联建、村企合作等多元共富路径,在全县范围内推动实施一批共赢项目,逐步构建起“强村带动、弱村跟进、多村共富”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联合发展,2024年村集体增收119万余元,吸纳就业150余人。”浦源镇党委组织委员、新城联村党委书记刘锦辉说。
抱团发展,激活全域
“过去各村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部分村庄面临缺人才、缺资金、缺土地、缺区位优势等现实难题,单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突破。”浦源镇党委书记李丹舟说。
为破解这一困局,浦源镇统一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同时,推行“集体争取、资金众筹、个体参与”项目共建模式。
“镇党委牵头制定项目清单,镇村合力争取资金,‘强村带弱村’众筹资金,同时还积极引导乡贤、企业参与。”李丹舟介绍,2023年以来,该镇筹集2亿多元实施70多个项目。
缺乏发展空间的龙亭村过去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今年来,浦源镇半岭、龙亭等村启动鲤鱼溪“飞地”项目,由乡镇统筹策划,将项目“飞”入浦源村,盘活鲤鱼溪闲置地块及民房,活化利用改造为供游客休憩与文创孵化的配套场所,激活鲤鱼溪业态。
当下,浦源镇正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谋划实施五大增收计划,推动10余个行政村抱团发展。
区域协同,落子布局
跨村联建初显成效后,周宁县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跨镇共建。“跨村联建解决了邻近村庄资源不均的问题,但要真正做大产业、打通市场,就必须在更大的格局中寻找合作伙伴,打破行政壁垒势在必行。”李丹舟说。
该县瞄准产业链的延伸与互补,开启跨镇联合之路,谋划二产带动一产、一二三产融合等优势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只是看自己有什么,更关键的是看别的乡镇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共同创造什么。”刘锦辉举例说,“浦源镇有冷凉花卉的技术优势和‘花鲤小镇’的旅游平台,而相邻的狮城镇有资金等优势。我们的目标就是做‘红娘’,实现优势要素的跨镇配对。”
走进浦源镇端源村,智能温控大棚林立田间,展现出现代农业的蓬勃气象。
在跨镇共建框架下,2024年,浦源镇端源村、东升村、龙住院村、吴山底村与狮城镇安后村携手,依托现有“花鲤小镇”建设基础,由新城联村党委牵头,以上级补助、村级自筹等方式投入660万元实施花卉产业大棚项目,预计每年为端源村增收31万余元,其他联建村每年各增收3.3万元。
“跨镇共建,本质上是将原先乡镇间‘各自为战’的局面,转变为‘美美与共’的共赢发展。我们通过打破壁垒,让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流动起来,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李丹舟说。
土地生金,多元增收
连日来,在海拔900多米的浦源镇溪坪村里,福建东红农业专业合作社猕猴桃种植基地的猕猴桃进入采摘季,不少客商、市民纷至沓来,品尝秋后高山猕猴桃的好滋味。
“我们在浦源、泗桥两个乡镇种植了猕猴桃近300亩,年产量约50多万斤,主要销往温州、泉州、深圳等地,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增收近9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刘松彬说。
这番丰收的景象背后,是周宁县探索“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的实践。“通过‘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我们有效整合了村、企、户三方资源,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浦源镇副镇长杨彬彬说。
据悉,周宁县充分发挥联村党委区域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蔬菜、茶叶、葡萄、花卉等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浦源镇“花鲤小镇”高山冷凉花卉等一批强村富民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目前,全县策划对接产业项目30余个。
在“花鲤小镇”,产业链的延伸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围绕“花”与“鲤”两大主题,“花鲤小镇”引进11个花卉基地,形成从花卉组培、基地种植到旅游观光、花艺研培、研学旅行的完整产业链。如今,“花鲤小镇”四季繁花似锦,花卉产业惠及3700余户、1万余名群众,更推动浦源、上洋、端源等村村集体增收突破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