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现场快评 |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破圈”生长

2025-11-02 09:33:55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黄琼芬

10月22日至26日,“文创无界·城市共生”数字文创周在泉州市鲤城区举办。当B站数字明星“小可”的电子音色与千年南音相遇,当AR技术让文物在手机屏幕“复活”,这场发生在泉州古城的数字实验,悄然书写了文化传承的新范式。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力量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

数字文创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传播进入了全新阶段。它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为血脉,重塑文化产业的生态。从AI生成内容到元宇宙体验,从数字藏品到沉浸式文旅,技术赋能让文化创作效率倍增、表现形式革新、版权保护强化,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消费”融合生态。

在泉州这场数字盛宴中,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的路径清晰可见。AI剧本游让游客在古城巷陌中解锁历史故事,AR技术让静态文物变得可交互,数字藏品则让木偶戏“小沙弥”、武术“青狮”等文化符号以新的形态被年轻人收藏、传播。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的传播困境,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数字赋能之所以能助力文化“出圈”,关键在于它构建了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美团联名产品让文化符号走入日常消费,王者荣耀的跨界融合让传统元素触达亿万年轻用户,194文创集合店年营收预计突破500万元,这些都印证了优质文化内容的市场价值。

数字技术的深层价值,在于让文化传承从“保护”走向“活化”。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作品确权,虚拟现实为消失的技艺重建场景,人工智能则成为创意生产的助手。在鲤城,文创店数量突破百家,形成完整产业链,充分说明只有当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生生不息的传承动力。

数字赋能并非简单地为传统文化披上科技外衣,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核,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价值。就像数字明星与传统南音的同台,不是生硬拼接,而是在理解各自特质基础上的创造性对话。这种融合既保留了文化的根脉,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泉州数字文创周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在数字时代,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历史底蕴,更取决于创新能力。当千年古城拥抱最新技术,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设计,文化不再是静止的遗产,而成为流动的、生长的、可与每个人产生共鸣的生活体验。

数字赋能最终要实现的是让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生活、“走”向世界。随着名创优品旗舰店、央视文创店等知名品牌落户古城,以及本土文创品牌的蓬勃发展,背后映射出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建立——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场发生在泉州的数字文化实践证明,当千年文脉遇上数字科技,文化的种子不仅没有在时代变迁中枯萎,反而在新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创新之花,绘就传统在创新中延续、文化在融合中新生的时代图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