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科技赋能“福见康养” 激发银发经济市场活力
www.fjsen.com 2025-11-02 21:56:42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在福州举行,图为市民在体验椅夫健康产品。

东南网11月2日报道(本网记者 林先昌 文/图)10月31日,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10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上,设置六大主题展区,包括两岸融合展区、智慧养老展区、养老金融展区、医养机构展区、文旅康养展区和公益助老展区,汇聚约300家海峡两岸企业、机构、公益组织。

截至2024年底,我省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793.5万人,占比20.0%;65岁及以上人口为558.8万人,占比14.1%,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我省出台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养老政策进步指数居全国前列。2024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快构建居家有服务、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机制、市场有选择的“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促进银发经济创新发展等措施。我省将进一步鼓励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选树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企业,推动老年产品用品研发,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指出,银发经济有超大经济、福祉经济、长期经济三大特点及跨界融合化、集群生态化、科技赋能化三大趋势,是当下最确定、最稳定的大产业之一。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认为,银发经济是最确定、最稳定的大产业之一。

吴玉韶认为:“老龄化将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塑性转变。今后几乎所有产业都要为老龄社会作转型和细分,出现“经济银发化”;银发健康业、银发制造业、银发文旅业、银发社区业、银发智慧业、银发金融业将是银发经济的六个高潜力赛道。”

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

在展区内,送药机器人、AI问诊、无人驾驶轮椅等一系列科技产品亮相,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体验。

“这些设备是专门为养老院老人定制的,主要用于心理健康评估和睡眠监测。” 在一展位上,福建中师心宇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钟启介绍:“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一直是行业难点,不少老人因年龄大、文化程度有限,既难以清晰表达自身状态,也无法顺利完成传统心理问卷测评。” 钟启表示,脑电波检测技术的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通过非接触式监测就能精准掌握老人心理与睡眠状况,为养老机构提供科学照护依据,“这次参展也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科技护老’新模式”。

市民体验脑电波监测设备。

在腾讯“银发科技伙伴计划”展台,一款白色的无人驾驶轮椅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设备的核心功能:遇到障碍物时,设备会自动感知并避让;即使在人流密集的展区,也能通过视觉导航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规划出顺畅的移动路线。“我们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降槛’,让老年人零门槛使用智能设备。”该展位负责人表示,除了语音交互,设备界面还采用大字体设计,操作流程也进行了简化,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养老需求”。该展位上,AI银龄眼镜等产品也获得不少关注,它通过第一视角实时视频协助,支持实时通讯、微信视频通话及听力辅助功能,为视力、听力不佳的老人提供便捷。

工作人员介绍“笨小宝”智能机器人。

同样聚焦“智慧养老生态”的还有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新款的“笨小宝”智能机器人吸引众多参观者,这款机器人可以送药、照护、聊天、陪伴等。“智能机器人在健康监护、生活照料、情感陪伴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平台可接入健康检测仪器,实现老人身体数据、生活需求的统一管控与精准响应。“让科技不仅能‘照护’老人的生活,更能‘陪伴’老人的精神世界”。

吴玉韶表示,发展银发经济需要打破传统认知误区,掀起一场重构年龄认知的商业革命。发展银发经济需推动理念革新:要从“养老”转向“享老”,从“为老经济”延伸至“备老经济”,从关注“老年之用”进阶到发挥老年人作用,以新理念引领新需求,创新新场景,激发新消费,促进新发展。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将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培育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完善养老服务消费支持政策。加快推进“福见康养”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全省遴选10个县域“一老一小”家政服务综合试点,指导督促试点地区完善支持政策,满足老年人等群体居家照护需求;健全完善智慧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健康、家居生活、康养、护理等不同场景,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至2025年底,争取建设不少于100家智慧养老院。

责任编辑:蔡秀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