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4日01版
东南网11月4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周佩青 文/图)清晨7点,柘荣砚山洋刀剪产业园已是一派繁忙。福建永德利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械臂精准抓取剪刀毛坯,送入数控水磨机进行刃口研磨;自动冲床上火花四溅,多道工序无缝衔接,一把把剪刀雏形显露;打磨车间里,女工熟练地将成品放入检测台。
“中国刀剪之乡”柘荣是全国最大的碳钢剪生产基地,全县92家刀剪企业齐聚园区,年产剪刀超3亿把,碳钢剪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90%以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刀剪产业就是柘荣重要的实体经济支柱,已经传承300多年,从‘家家打铁忙’到‘智能流水线’,‘智改数转’激发了刀剪产业新活力。”柘荣县城联社主任金衔向记者介绍园区近况,分享了学习感悟。
壹
机器背后的效率提升
走进永德利实业的手柄制造车间,曾经需要70名工人操作的流水线,如今仅有7人值守。去年投入千万元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机械手精准送料,激光切割成型,全自动焊接一次完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公司进行‘智改数转’后,生产周期从7天缩至1天,产量翻了一番,人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福建永德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学伟说,在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了走智能化、数字化之路。公司现有8个车间、4条全自动流水线,日产剪刀约7万把,服装剪月产达60万把。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2012年,“永德利”获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起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智能化脚步的加快,也让企业更有信心和底气。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上,池学伟结识了土耳其、朝鲜等国家的客户,签下多笔服装剪新订单。“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关键是要有好产品。”池学伟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品牌附加值。
不远处的福建柘荣张小泉智能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祚金对全会提到的“智能化、绿色化”同样深有感触。2022年元旦,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牵手“中国刀剪之乡”,今年智能金属制造项目全面投产,6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达1500万把,预计年产值约3亿元。

在福建柘荣张小泉智能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智能研磨设备的协助下进行剪刀研磨工序。
“我们计划2025年完成数字化转型。”袁祚金介绍,从钢板冲坯到焊接、打磨、抛光,20多道工序高度集成,数控自动水磨机通过预设程序精准控制刀口角度,机械手替代人工完成高温淬火作业,安全性与一致性大幅提升。
智能制造并非冷冰冰的技术堆砌,其核心仍是“人”的解放与发展。“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技术学习必须跟上。”生产车间主任袁诗旺从业18年,亲历了从手工锻打到自动化生产的全过程。他说,本地员工占比达95%,操作安全、工序简单,让许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安居乐业。
贰
从小作坊到大园区
曾几何时,“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是几代刀剪人的真实写照。“以前在县城老街,一家厂子七八个人,机器一开,满屋噪声,污水横流。”金衔回忆起10多年前的情景仍感慨不已。
作为全国少有的以县域命名的工业集体商标,“柘荣剪刀”虽名声在外,但长期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环保压力大、安全隐患多、管理粗放,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永德利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操作设备进行锻打工序。
破局始于2007年。柘荣县委县政府启动产业园区建设,一期规划300亩,引导企业“退城入园”。2017年,二期631亩土地开发全面提速,并成立专项指挥部统筹推进。历经16年接续努力,2022年12月,全县92家刀剪企业全部完成搬迁整合,一个总投资超5亿元、占地1500亩的现代化产业园拔地而起。
这一过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深刻的产业重构。“现在厂区干净整洁,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噪声不再扰民,政府管理也更高效。”金衔介绍,“退城入园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倒逼企业更新设备、规范管理。”
如今,园区规上企业数控设备使用率超过80%,制剪工序自动化率同步提升。
这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坚定守护。“十四五”期间,一个人口仅有10万、GDP总量不高的山区小县,拿出5亿多元投资一个传统产业,体现的是一种战略定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盲目追风口,不轻易弃旧业,而是立足本地优势,做深做精传统制造业,是柘荣作出的坚定选择。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入园”,柘荣刀剪产业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园区的集中化管理、统一的基础设施,为技术升级提供了土壤。
“过去是‘一把锤子打天下’,现在是‘数字大脑控全程’。”金衔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园区已成为国内产业集聚度和服务配套最完善的刀剪产业基地,为后续“智改数转”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将下大力气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切实把学习贯彻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叁
政策护航下的产业升级
如果说退城入园奠定了“在哪造”的基础,那么智能升级则是解决“怎么造”的问题。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弱、转型意愿不强等问题,柘荣县打出政策组合拳。
2023年12月,《柘荣县促进刀剪产业转型升级的五条措施》出台,明确对企业新购置机器人和生产设备给予补助。2024年全年发放扶持资金154万元,其中设备更新类补助达56万元。同时,企业在参展、扩产增效、专利研发等方面均可享受补贴。

福建永德利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械臂正在焊接剪刀。
“县里和市里落实的资金补助,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池学伟坦言,政策支持增强了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信心。
更深层次的变革来自标准引领。柘荣牵头制定的《剪刀通用技术条件》已作为福建省地方标准发布,“柘荣剪刀”集体商标获批,成为全省唯一以县域名称命名的工业集体商标。2024年,柘荣入选工信部“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名片”榜单,荣获“中国刀剪产业高地”新称号。
这些成就,是品牌价值的重塑。金衔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是中国剪刀标准修订的起草单位之一。”这意味着,柘荣不再只是“跟随者”,而正在成为行业规则的“定义者”。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小厂恶性竞争、市场行情低迷、高端产品突破难……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转型升级永远在路上。池学伟坦言:“在稳住碳钢剪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下一步计划发展不锈钢剪。”袁祚金的下一代也已接过接力棒:“孩子接手后更懂智能化,这门手艺有人传承,这个产业有未来。”
刀剪产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其中一线岗位3000多个。对许多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的群众而言,这是家门口稳定的生计来源。“时间相对自由,又能顾家,很适合我们。”48岁女工郑小春的话朴实真切。像她这样的工人,在园区比比皆是。企业的发展反哺地方经济,也稳住了民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对柘荣而言,既是目标,也是路径。”金衔表示,未来,柘荣计划加快“智改数转”步伐,试水刀具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