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深读丨昔日“铁门”让位今日“心门”
www.fjsen.com 2025-11-04 09:26:35 记者 刘志雄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4日08版

核心提示

10月中旬,一篇题为《自愿戒毒去哪里?戒毒医院会帮你》的文章在“福建戒毒”微信公众号发布,很快便在全省司法戒毒民警的朋友圈中广为转发。

曾几何时,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铁门上挂着厚重的锁,高墙内的戒毒人员按统一作息生活;如今,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打破传统戒毒思维,依托“精准化医疗戒治、个性化心理干预、体系化社会支持”新模式,主动刊发消息,面向社会提供自愿戒治服务,帮助成瘾者早日回归社会,为他们重获健康人生开辟新路径。

在保留强制性的司法隔离戒毒的基础上,新增的自愿戒治戒毒模式,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更凸显了人文关怀与治疗主动性。从“要我戒”到“我要戒”,转变的不只是戒瘾方式,更是看待成瘾者的眼光。他们不再只是“违法者”,更是需要帮助的“病人”;戒毒也不再只是冰冷的“管控任务”,而是充满温度的“康复之路”。日前,记者走进这座特殊的医院,探寻这场转型背后的逻辑与温度。

昔日“铁门”

困住身体,锁住心瘾

时间回溯到10年前,我国司法戒毒工作以强制隔离为核心。彼时,公安机关发现吸毒者,经认定需要强制隔离戒毒后,便会出具《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将其送往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为期2~3年的司法强制隔离戒治。

在那段以强制为主导的岁月里,每个戒毒者的故事都刻着难以磨灭的印记,老林的经历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10年前被警车带走的那个上午,邻居异样的目光、妻子躲闪的身影,都深深烙印在老林的心底。2年强制隔离戒毒结束,老林带着“解除强制戒毒证明”回家,却发现工作没了,街坊见了他绕着走,连亲侄子都躲着喊“吸毒的”。刚出戒毒所的第一个月,老林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敢出门。

过去,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固定的物理环境和严格的纪律约束,帮助吸毒人员完成生理脱毒。“不少人被强制隔离后,在场所内戒断毒瘾,出所后远离吸毒环境,基本上就不会再沾染毒品。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出所后没了约束,面对社会歧视、家庭隔阂、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会再次复吸。”福建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一位资深民警坦言。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毒品犯罪打击力度,在司法行政戒毒机构与公安部门的协同发力下,全省戒毒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仅在帮助戒毒人员解除毒瘾上取得积极进展,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收戒人数也呈大幅下降趋势。

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全景图。刘志雄 摄

然而,毒品形势并非一成不变。疫情期间,受严格封控影响,传统毒品流通渠道受阻,部分吸毒人员因难以获得毒品,开始转而吸食非列管的成瘾性物质作为替代,这一现象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今年6月19日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国内滥用物质种类发生结构性变化,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快速蔓延。其中,滥用笑气、丁烷人数不断增多,青少年滥用问题尤为突出,部分省份已出现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人数超过传统毒品滥用人数的现象,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压力。

新形势、新问题不仅对传统戒毒模式构成新挑战,更倒逼各地司法戒毒机构加速探索戒毒模式与工作方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司法行政戒毒机构聚焦新问题、响应新需求,积极探索更贴合当前实际的工作模式,推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从“物理隔离”向“科学长效”转型,力求帮助成瘾人群摆脱依赖。

“一方面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印证了司法行政戒毒与公安机关工作的协同成效;另一方面是传统强制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再加上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带来的新挑战,转型已经成为必然。”前述资深民警道出了转型的核心逻辑。

今日“心门”

敞开希望,唤醒重生

今年9月21日,按照司法部“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和开展自愿戒断治疗康复服务试点工作部署要求,作为全国12个试点单位之一的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正式开始首批自愿戒断康复人员的收治工作。

陈某,因长期受药物成瘾困扰,在家人的关怀鼓励下,主动联系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寻求帮助,并与医院签署了自愿戒治协议。在治疗期间,医院的心理治疗师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其剖析成瘾原因,学习应对渴求、管理情绪的技巧,重塑健康认知与行为模式。同时,还特意安排了多次家庭治疗会议,邀请家属参与康复过程,弥合亲情裂痕,为陈某构建了坚实的家庭支持后盾。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曾多次陷入情绪低谷,是医护人员和民警同志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专业的指导,让我一点点地克服困难,重拾信心。”陈某说。

试点的推进,伴随着具体服务范围的明确。为充分发挥戒毒康复场所职能作用,10月16日,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在“福建戒毒”微信公众号上刊发消息,面向滥用未列管成瘾性物质人员,以及吸食毒品、滥用药物的未成年人提供自愿戒断治疗康复服务。自愿戒治康复人员及家属可自主选择“封闭式”“半开放式”“走读式”“陪读式”“家庭式”等多样化戒治康复模式。每名自愿戒治康复人员允许1名家属陪护,未成年自愿戒治康复人员原则上实行监护人或家属陪护管理。

司法戒毒民警协助自愿戒瘾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刘志雄 摄

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通过刊发消息主动发声,既是对“国家鼓励吸毒成瘾人员自行戒除毒瘾”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司法行政戒毒机构融入社会治理大局的具体实践。这种主动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自愿戒治康复服务,不仅打破了以往司法行政戒毒机构的封闭形象,更标志着福建司法行政系统的戒毒工作,在法治框架下迈出从“强制隔离”向“自愿戒治”转型的关键一步。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先从细节改起,让这里少点‘看守所’的感觉,多点‘医院’的温度。”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党委书记、政委陈红玲表示,医院的“转身”始于对强制模式痛点的反思:“过去我们只关注‘生理脱毒’,却忽视了戒毒人员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支持。自愿戒治的核心,是把他们当成‘病人’,而不是‘违法者’,用人文关怀唤醒他们想改变的动力。在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我们医院秉持着康复一个人、挽救一个家、修复一个吸毒圈、阻断一条涉毒链的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减少涉毒群体社会危害性。”

如今,走进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随处可见细节的变化——铁门上的锁拆了,换成电子门禁;食堂多了个性化订餐选项;统一服装的改变,让自愿戒治康复人员少了“标签感”。过去,强制戒毒人员必须穿统一的条纹服,走到哪里都能被认出来;现在,医院为自愿戒治人员准备了休闲服,自愿戒治人员也可以自带符合规定的衣物。

当然,人性化的管理并非没有边界,规范的制度仍是保障。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在制度完善方面,制定了涵盖入院评估、治疗流程、隐私保护、安全管理等领域的配套制度,构建了规范化的自愿戒治服务体系。

守护之门

扛起责任,筑牢防线

新模式的吸引力持续释放,越来越多成瘾者主动寻求帮助。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深化技术赋能、社会协同和人文关怀,为自愿戒断康复人员铺就一条回归社会的希望之路,努力构建更完善、更高质量的全链条戒瘾康复体系。

在关注成年群体的同时,未成年人的戒毒康复需求被重点考量。为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药物滥用的康复工作,在福建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与福州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对福州市某专门学校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情况开展充分调研论证,并与学校深入交流沟通,最终依托该校场地优势,实现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同步开展康复工作。经过前期摸排,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目前已有15名学生自愿申请接受该院康复治疗。

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医院为自愿戒瘾人员进行CT检查。刘志雄 摄

从更高层面来看,这种模式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向吸食未列管成瘾性物质人员和滥用药物未成年人开展自愿戒断治疗和康复服务试点工作,是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服务国家禁毒工作大局的政治责任。从强制隔离到自愿戒治的转型,本质上是对毒品成瘾复杂性的科学回应,更是我们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福建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德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强制隔离到自愿戒治,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的“转身”,不仅是管理模式的调整,更是戒毒理念的革新。它证明,戒毒不是“关起来”那么简单,而是要帮“走错路的人”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打开心里那扇愿意往前走的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愿戒治不是‘万能药’,强制隔离戒毒仍有其兜底作用。”郑德良强调,对于屡教不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吸毒者,如吸毒后驾驶机动车、多次复吸且拒绝自愿戒治者等,强制隔离戒毒仍是必要手段。

郑德良告诉记者,10月22日,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自愿戒断治疗康复服务试点工作集中调研座谈会召开后,福建司法戒毒工作的核心方向更加清晰:在保留强制隔离戒毒兜底作用的基础上,以自愿戒治为核心,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康复体系。在科技赋能方面,联合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开展自愿戒治人员心理健康和成瘾性物质滥用等重点课题研究。在预防环节,与教育部门、社区等联合开展禁毒宣传,重点针对青少年普及毒品危害,从源头减少吸毒人员。在未成年人自愿戒治上,根据未成年人特点,以“健康照管、帮扶教育”为核心,在戒治理念上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未成年人在康复工作中感受到关爱与帮助。

自愿戒治人员出院后给医院送来锦旗。刘志雄 摄

当专业戒治资源通过主动宣传触达更多有需求者,当“铁门”的冰冷让位于“心门”的温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戒毒模式的进步,更是一个社会对“迷途者”的包容与救赎。这道敞开的“心门”,正为更多像陈某这样的人,打开希望之门,照亮重生之路。

记者手记

从强制到自愿,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进阶

记者 刘志雄

当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的桂花香漫过院区,那缕芬芳不仅是季节的信号,更标志着我国司法戒毒工作的理念革新,戒毒模式正从以司法强制为核心的“社会防卫”,转向以人文关怀为底色的“自愿戒治”。这一转型,既是对毒品成瘾本质的科学认知升级,更是社会治理从“惩戒思维”走向“救赎思维”的文明缩影。

对毒品的依赖,既是生理疾病,更是心理创伤,唯有激发戒毒者的内在动机,让“要我戒”变成“我要戒”,才能唤醒其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在被尊重、被关怀的环境中,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与生活的勇气。

戒毒模式的创新实践,绝非否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兜底作用,而是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体系的必然选择。在戒毒工作中,强制隔离戒毒仍是应对屡教不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吸毒者的重要手段,但自愿戒毒的主导地位,让禁毒工作从“末端打击”延伸至“源头干预”。通过医疗机构的专业治疗缓解吸毒者生理依赖,借助家庭的情感陪伴修复心理创伤,依托社会的包容接纳搭建回归桥梁,三者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破成瘾循环。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思路,既守住了社会安全的底线,又彰显了文明社会的温度。

从强制到自愿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进阶。它证明,戒毒工作不仅需要雷霆手段,也需要春风化雨的耐心;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人文的柔性关怀。当戒毒工作的重心从“关起来”转向“帮回来”,从“切断联系”转向“重建联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戒毒成功率的提升,更是一个社会对“迷途者”的包容与救赎。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