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从“手拉手”到“心连心”
www.fjsen.com 2025-11-04 09:55:29 来源:东南网

庄志鹏(右一)在银同侨史馆向来宾讲解。

东南网11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汪洁 通讯员 李敏 文/图)

10月26日,马来西亚华人周宗福陪伴夫人陈秀华到泉州市安溪县官桥探亲后,特地转往厦门,来到由厦门市侨联常委庄志鹏创办的银同侨史馆拜访老朋友。周宗福在为自己寻根时结识了庄志鹏,并加入了他成立的“手拉手”寻根志愿服务队,为不少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找到了“回家路”。

如今,庄志鹏仍然为海外乡亲寻根忙碌着。电话响起,是一条来自海外的寻根信息,又是一颗渴望回家的心。“我是慕名而来,希望找到在闽南的祖籍地。”马来西亚年轻华裔余健文的话道出寻根者的心声。庄志鹏认真记录下相关信息,表示一有消息就通知他。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近年来,庄志鹏带领寻根志愿服务队,已帮助130余名海外侨胞圆了寻亲寻根梦,让中断数十载甚至上百年的血脉亲情重新连接。

寻根圆梦

四年前,庄志鹏收到同安区侨联转发的一封来自马来西亚的邮件。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陈振业希望寻找留在中国的亲人,但他仅有的信息是其曾祖父墓碑上留下的“同安”二字。“历史上,同安县辖区远大于今日,囊括了现今厦门全市及金门全境。陈氏又是同安大姓,仅凭这个信息,无法确认其祖籍地。”庄志鹏说,虽未成功,但自己一直将这个事记挂在心里。

2024年8月,庄志鹏在前往马来西亚交流访问前,再次主动联系陈振业,希望他提供其曾祖母的墓碑照片。墓碑上找到了“连山”二字,庄志鹏推断陈振业的祖籍地可能位于海沧区东孚街道莲花三社或集美区灌口新亭三社。经过多方努力,今年2月19日,好消息传来——陈振业的祖籍地被确认为海沧区东孚街道莲花三社。“终于圆梦了!”陈振业激动不已。

如今,庄志鹏已经是半个同安专家,常常能实现“秒”寻根。“比如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周姓,从事码头舢板搬运工作,基本就可以确定他来自集美杏林社。”但回想如何开启的寻根工作,庄志鹏直言“懵懵懂懂就开始了”。

早在2001年,因为和马来西亚有生意往来,常常会有马来西亚的闽南乡亲拜托他寻根。了解后才知道,原来从清末到民国,为谋生路,同安人纷纷扬帆出海,主要前往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形成了庞大的侨民社区。“在马来西亚,有不少同安乡亲社团、宗亲社团,不少人都对自己从哪儿来有疑问有向往。”庄志鹏告诉记者,为了让寻根的效率更高,他收集史料、翻阅族谱,了解古时同安辖区的情况,久而久之,他对寻根这项工作有了系统的规划。

收到寻根的求助邮件后,庄志鹏会要求寻根人提供祖辈墓碑的照片、祖辈男性的名字、讣告、来往信件等信息,如果信息完善就能基本确定祖籍地,再联络当地的热心志愿者,通过查族谱等方式实现寻根寻亲。“我希望这些寻根人都能回国认祖归宗,我认为这样才是寻根的圆满结束。”庄志鹏说。

同路前行

在同安区大同街道榕溪里银湖花园,藏着一间由庄志鹏个人出资创办的银同侨史馆。虽然设在住宅区,但常常会有游客慕名而来。

走进银同侨史馆,丰富的展陈细致讲述了同安华侨的海外奋斗史。馆内设有“漂洋过海根在同安”“艰难谋生拼搏创业”“中华文化异域传承”等七大主题板块,以图文和各类老旧物件串联起华侨从离乡背井、异域求生到心系桑梓的完整脉络。这里不仅收藏着珍贵的侨批(银信)和大同安族谱,还复原了充满南洋风情的沉浸式体验区,让参观者得以直观感受华侨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里头的不少物件是寻根人捐赠的。”庄志鹏告诉记者,志愿服务队帮忙寻根都是纯公益的,但是他对寻根人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希望他们在寻根成功后,如果手上有族谱,可以复制一份送给他,另一个是未来若在寻根需要帮助时他们也能“义无反顾”,“这才是‘手拉手’的意义”。

在长达20余年的寻根工作中,庄志鹏遇到了不少热心人义务加入志愿服务队,现在核心团员已有近30人。来自漳州的郑来发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指导者。他对闽南地区的古今地名、各地的主要姓氏都颇有研究,常常能为复杂的寻根工作提供关键信息。“还有分散在各个区、县、村的志愿者,他们大多有工作,都是利用自己个人休息时间来帮忙寻找。”庄志鹏说。

同路人越来越多,让庄志鹏的寻根志愿服务队队伍越来越强大,而每每收到寻根人真挚地感谢,让庄志鹏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行的路。

来自马来西亚巴生的吕妙月阿婆,曾在庄志鹏的帮助下寻根成功。得知庄志鹏要来马来西亚,坚持一定要与他见一面。见面的那天,下着大雨,吕阿婆在路边撑伞早早等待着,见着庄志鹏,激动地迎上去递过一个小礼物,笑着说:“这是给孙女的。”庄志鹏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是给他女儿的礼物。

“一辈子总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庄志鹏说,这件事,他找到了。

云上续缘

这些年,庄志鹏的脚步一直未停。

依托同安区侨联的“心系桑梓”品牌活动,庄志鹏至今共计16次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交流访问,通过宗亲会、同乡会、业缘社团等开展讲座,向当地华侨华人发放中英文版的《致海内外社团及乡亲寻根(亲)的信》,赠送《把根留住》《乡侨旧事》书籍,开展寻根(亲)宣传发动工作。“有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这太棒了。”庄志鹏说。

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今年5月,一个由6位马来西亚年轻人组成的“马来西亚银同文化促进团”来到厦门,集体踏上一趟寻根探源之旅。

在灌口浦林村浦边社,陈纾璇翻着刚刚拿到的族谱,不舍得放下。她动情地说:“我替爷爷找到了家,在族谱的失联名单里找到了我高祖父的名字。那一刻,脑海里浮现出他的样子,感觉他就在我面前,我跟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在翔安曾厝村的陈氏家庙,陈为宝轻轻抚摸着那块记录“抗战时期捐飞机”的石碑,向众人介绍“这就是我的祖辈”,眼眶温热。

这些年轻人不只是“回来”,更要“常来”。陈为宝回国后,马上着手成立马来西亚银同文化促进会,组建寻根服务网络,推进家谱共享、宗亲对接、资料归档。“就在这个月15日,马来西亚银同文化促进会将在银同侨史馆设立公益寻根(亲)闽南联络处,让互动更密切更顺畅。”陈为宝说。

庄志鹏说,这些年,国内乡亲寻找南洋亲人的“逆向寻亲”诉求成为新挑战,有了海外这些热心的华侨华人以及社团组织,让“双向奔赴”成为可能。

如今,庄志鹏的寻根事业已从一方小小的侨史馆,延伸至更广阔的数字空间。他运营着名为“银同文研社”的网站、小红书账号、抖音账号等,正悄然成为连接年轻一代的“云上根脉基站”。

在这里,展示着在南洋走访乡亲的动人场景,分享着古同安的历史故事,庄重的寻根故事也被剪辑成有温度的短片。通过线上互动打破了山海阻隔,让更多年轻的华裔在手指轻滑间,就能触碰来自故乡的脉动。

“过去我们‘等客上门’,现在我们要‘云端送信’。寻根工作迫在眉睫,不少了解情况的老人在不断离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唤醒海外华裔青年心底的那份共同的乡愁,重新连接起无法割舍的根脉情。”庄志鹏说。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