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传统石雕的“绿色”之美
| 2025-11-05 07:35: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1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庄钊滢) 随着雕刻机器人苍劲有力地挥舞“手臂”,一尊关羽像逐步成型……记者在惠安建振石业有限公司(简称“建振”)的智能雕刻车间内,看到这样的一幕生产场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是公司斥资3000多万元打造的‘黑灯’智能石雕刻生产线,可全程实现无人操作。这是2号‘数字雕刻师’,人类顶尖雕刻师的助手!”惠安建振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振保向记者介绍,“数字雕刻师”共有10台,它们精准雕刻着各式造型。 从技术到生产环境,都颠覆了记者对石雕生产车间的刻板印象。过去的车间粉尘飞扬、机器轰鸣,而现在空气清新、毫无噪声。“机器人还有着低碳优势,每小时只耗电1.6千瓦时。它们将传统经验与数控技术完美结合,石雕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曾振保表示。 “前几年,不少人说石雕产业是污染型的夕阳产业。如今,惠安的石雕人正在用创新实践改变这种认知。”惠安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副主任张培红感触颇深。建振展厅里,几只憨态可掬的小龙雕像吸引记者驻足,上手一掂:“有点轻呀?”“这些是用废弃石粉做的,新颖的设计和较低的价格让这类文创好物很受欢迎。”张培红告诉记者,惠安全县石雕行业产生的石粉和石渣,已全部实现回收再利用。 惠安绿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绿荷”)与建振在同一产业园区内,当地五成以上的石粉、石渣在此变废为宝。记者跟随一辆辆罐车来到厂区门口,只见它们将来自惠安各处的石粉浆收集到此,倾倒进一条传送带。经过分离砂浆、除铁、压泥后,石粉最终变成干泥。 过去,石粉、石渣只能通过填埋处理,环境污染严重。2023年,绿荷作为惠安县首个石粉、石渣环保处理项目投产,改变了这一现象。“惠安县形成了石粉、石渣从产生、收集、转运到处置等环节的闭环管理。”绿荷总经理张鹏东介绍,通过新工艺流程,干泥可以制成建材砖。此外,公司每月还可提炼出50吨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惠安的传统产业之一,石雕产业正在新技术加持下,走上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