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5日08版
核心提示
“走,骑行去!”气候宜人的厦门,一年四季都会有大量身穿紧身衣、脚踩锁鞋的爱好者,他们骑着自行车蹬上城市周边的景区路和盘山路,构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数据显示,厦门有30多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有15万人经常性骑行,高涨的骑行热情催生了骑行市场,大量品牌和资本快速涌入。作为自行车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厦门培育了一批行业代表品牌,尤其在自行车碳纤维轮圈和轮组这一细分领域,厦门企业的产品占有全球显著的市场份额,“厦门造”骑行产品正积极从骑行热潮中分得“一块蛋糕”。
两个轮子驱动的不仅是链条经济,更是体育运动、社群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去年,厦门三条骑行路线入选“中国骑行地图精品骑行路线”,借此契机,厦门系统整合沿线自然与人文资源,将专业骑行赛事、大众骑游活动与特色文化旅游场景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骑行目的地,有效激活“骑行+”产业链,推动体育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车轮滚滚向前,厦门正努力“蹬”出产业新蓝海,“蹬”出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未来。
骑行热催生行业机遇
清晨5点半,天光未醒,“00后”黄鑫武已检查好胎压、戴稳头盔,迎着破晓的晨光骑向集美鳌园。“骑行的魅力一旦体验过,就难以抗拒。”黄鑫武兴奋地向记者表达了他对骑行的热爱。
“我骑行过千岛湖、嘉兴梅花洲,也参加过天门山爬坡赛,最喜欢的还是在厦门骑行。”黄鑫武说,沿着绿道骑行,沿途可以欣赏山、林、城、湖、海的美景,不仅可以健身,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黄鑫武在厦门结识了一群固定的“骑友”,他说自己加了3个本地骑行群,刚开始每个群只有50人左右,现在这些群都满员了。

位于厦门集美的海上自行车道。林志杰 摄
在厦门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林金铉看来,骑行运动的风靡,一方面源于国民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各大社交平台的传播带动。
在小红书输入“骑行”,一个月内有10万+笔记,相关搜索也出现“骑行拍摄设备”“骑行装备”“骑行穿搭”“骑行文案”等选项,骑行穿搭有5000+的笔记。“时尚与健康兼得,对社交达人有着极高的吸引力。”林金铉说,阳光、绿树、大海映衬着骑行矫健的身姿,这样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往往被大量点赞、收藏。
近年来,厦门的骑行运动还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三年级学生王崇安虽然只有9岁,却已拥有7年“骑龄”。从最初始于健康需求到斩获百余项骑行赛事奖项,王崇安母亲说:“骑行不仅让王崇安体质得到改善,还让他逐渐养成了坚毅、勇于挑战的品格。”

位于厦门集美的海上自行车道吸引了众多游客骑行打卡。林志杰 摄
骑行热潮兴起,直接带动了自行车市场和相关装备的热销。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崔克、闪电、小布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因看中厦门的骑行市场,均在厦门设立了线下门店。“近年来厦门兴起骑行热,我们是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位于厦禾路的捷安特专卖店店长魏健通告诉记者,目前运动型的公路自行车比较好卖,有时忙到深夜11点多。记者看到,即使这家店的一些高端型号自行车价格达数万元,也不影响消费者挑选车型的兴致。
但对于很多“装备党”来说,买车只是骑行消费的第一步。骑行爱好者王安敏于今年初购入一台3000元的入门车,骑了一段时间后,王安敏对车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车身更轻、减震效果更好。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看中一款价格在3万~4万元之间的公路车。
除了自行车配件,骑行装备价格也不菲:278元的碳纤维坐垫、168元的手电筒和158元的骑行裤……每个配件都有不同的品牌,而一些顶级的配件,价格甚至比一辆整车还要贵。
“厦门造”发力骑行品牌
骑行热潮激活了产业链,首先利好的就是自行车品牌。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车主要分为山地车、公路车和折叠车等品类,其中公路车是销售主力。而在本轮骑行热潮到来之前,高端公路车市场一直以闪电、崔克等国际品牌为主,变速、轮组、车架等配件也是如此。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在填补高端市场的空白。
诞生于厦门的银贝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过17年的发展,银贝斯如今是中国专业竞赛自行车领军品牌,专注碳纤维公路车研发与制造。
今年,银贝斯赞助的车队登上环法自行车赛,可以说是中国自行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其专为高端市场打造的“T系列”被众多车友誉为“国货之光”。
“‘战机T1600’是我们今年推出的全新公路自行车。它的车架仅重900克,并采用D型进气道与尖型头管设计,能有效‘刺破’风阻。风洞测试表明,该车可在同等条件下节省5.5W功率。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速度,也带来了更舒适的骑行体验。”银贝斯CEO蔡正昌说。
蔡正昌坦言,当前骑行热潮持续升温,消费者需求正不断细分和升级——大家不再只满足于“有车可骑”,更追求“骑得舒适”和“骑得专业”。为响应这一趋势,银贝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已在轻量化车架、气动设计及平衡安全等领域累计获得39项国家专利。
技术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助力品牌加速扩张:目前银贝斯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开设近100家专卖店,全球经销店更突破2000家。

夕阳西下,游客边骑行边欣赏厦门美景。林志杰 摄
消费端的“蒸蒸日上”,离不开制造端的强力支撑。把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紧密结合,成为“厦门造”品牌在骑行圈崭露头角的秘诀之一。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是一种与钢相比既“轻”又“硬”的材料,具有比重低、强度高的特点。厦门及周边地区是国内最重要的碳纤维制品生产基地之一,在整个自行车产业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
鸿基伟业被誉为引领碳纤维自行车领域“技术风向标”,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碳纤维自行车车圈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稳居行业前列,产品被环法自行车赛顶级车队广泛采用,并与法拉利、宝马等国际品牌深度合作。鸿基伟业董事长王梦君说:“碳纤维材料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自行车轮组的性能,为骑行者带来了更轻量化、更高刚性且更稳定的骑行体验。”
据悉,目前国内市面上85%以上的自行车碳纤维轮圈、轮组,是由新凯、鸿基伟业、碳帝、纬衡等厦门厂商制造或代工的。“像大家所熟知的闪电、银贝斯、Vortex这些大品牌,碳纤维轮圈和轮组都在厦门代工。”在王梦君看来,自行车产业链必定会迎来“大浪淘沙”的阶段,受到市场肯定的品牌和车型会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样也对品牌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和车型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鸿基伟业始终将研发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近20%,拥有全球首创的三角原理自动化缠绕技术、轻量化中空热等径内压一体成型等一系列领先技术。
融合发展壮大产业链
专业的骑行者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骑行更是一种融合了健康、时尚与圈层认同的新生活方式。这种强烈的身份归属感,放大了骑行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从而孕育了更宽阔的消费市场与创业机会。
今年8月,厦门骑行爱好者迎来一个全新地标:厦门山骑俱乐部。俱乐部位于东坪山,是全国首家融合骑行装备、咖啡简餐与社群服务的复合业态空间。
山骑俱乐部的诞生,源于创始人刘志刚作为一名骑行“发烧友”的真实体验。他在日常骑行中常感饮水补给与休憩不便,正是这一痛点,促使他在东坪山创立了山骑俱乐部。俱乐部不仅提供基础的餐饮休息服务,会员还可享受淋浴、车辆维修等VIP专属权益。“我们希望这里不只是一个销售产品的空间,更能成为厦门骑行文化的孵化地与连接器。”刘志刚说。
谈话间,记者看到不少骑友正从山骑俱乐部整装出发,也有一些刚刚骑行归来在此休憩的骑友。他们点上一杯咖啡,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路上的趣事和经验。“我们每周组织两场骑行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爱好者加入。”刘志刚表示,俱乐部开业仅一个多月,高峰期单日接待量已近200人次。
在厦门,也有骑行企业将发展方向与研学深度结合。例如厦门市萌骑帝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他们面向5至14岁的孩子,设计了一系列探索城市特色的主题路线。“我们每周组织一次活动,实行阶梯式难度分级,8岁以上可参与全天行程。”因为热爱骑行,黄鑫武现已成为萌骑帝的自行车教练。

厦门骑行企业将发展方向与研学深度结合。受访者供图
“骑行途中不仅会融入历史人文讲解,还全程配备后勤保障车,确保孩子们的安全。”黄鑫武说,该项目反响热烈,每周活动一经推出就迅速报满,不少家长还提前预订下一场活动。
不过,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直线性的,每轮消费都有它的热度期。如何完善基础做强骑行产业,让骑行的产业链更长、更“壮”也成为厦门政府思考的问题。
今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A类赛事——中国青少年公路自行车联赛在龙岩武平举行分站赛,厦门共派出100人次参与个人赛和专业赛。选手们在激烈角逐的同时,也穿梭于山水湖景之间,充分感受骑行的多重乐趣。
厦门与骑行赛事渊源颇深。“该赛事首届总决赛便落户厦门,这本身就印证了厦门得天独厚的骑行条件。”林金铉说,厦门不仅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赛事活动丰富,政府部门也对骑行产业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共同推动骑行从一项“单一运动”逐步转向“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024年公布的“中国骑行地图精品骑行路线”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福建省入选的3条路线全部位于厦门,包括环厦门岛骑行路线、翔安下潭尾公园骑行路线和翔安最前沿经典骑行路线。其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更是赛事落地的典型范例——去年,青少年自行车赛事IP“中国青少年公路自行车联赛(总决赛)暨首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少年自行车交流赛”正是在此鸣枪开赛。
这条赛道沿途风景如画,既考验选手的体能技巧,也让人尽享骑行与自然交融的乐趣。赛事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立竿见影,据主办方统计,活动显著拉动了沿线餐饮、住宿及零售等业态的消费,展现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厦门有三十多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受访者供图
“爬坡赛、穿越赛、环湖赛、铁人三项、百公里骑游……厦门的自行车赛事类型丰富且贴近大众,加上覆盖海、陆、空域的先进自行车道系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骑友慕名而来。”林金铉透露,目前翔安区正在推进一条国际标准泵道的建设,未来将具备承办UCI世界自行车巡回赛等顶级赛事的能力,为厦门骑行运动的发展再添动力。
记者手记
邓婕 廖丽萍
在骑行热的带动下,国内的自行车产业有了质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纵观整体市场,中国骑行消费潜力依然很大,厦门要持续把握市场机遇,需要回答“三问”。
首先,品牌如何借势骑行热度,拓展增长新赛道?
骑行热不仅带动整车销售,也激活了装备配件市场的快速成长。厦门品牌可在头盔、手套、码表、车锁、车灯等细分领域上下功夫,这些赛道虽然规模小,但是增长迅猛,极具潜力。可以与知名骑行装备品牌、骑行APP及骑行俱乐部携手,通过赞助骑行赛事的方式,提升产品能见度与用户黏性,实现从“单一整车”到“装备生态”的延伸。
其次,技术如何赋能品牌,提升“厦门造”核心竞争力?
厦门碳纤维制品在全球自行车产业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凯、鸿基伟业、碳帝、纬衡等厦门企业应合力打造“高端碳纤维厦门造”的城市品牌形象,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质信誉。当前,智能骑行设备成为新趋势,未来“厦门造”自行车或将锚定智能骑行,譬如推动碳纤维车架与传感器融合,实现车况自检、安全预警等功能,使其从“材料供应商”升级为“智能骑行解决方案提供者”。
最后,骑行如何从潮流运动沉淀为城市文化?
骑行产业真正的根基,在于庞大的大众爱好者。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竞技场”,而是更安全、便捷、友好的城市骑行环境。“骑行友好城市”应该要具备连通性,城市在规划和更新上不仅要有点状的精品路线,更要有成网络的、贯通全市的慢行系统,消除断头路,实现从社区到公园、从商圈到滨水岸线的无缝衔接。骑行的便利性同样重要,可在全市范围推广配备自助服务点,鼓励商业综合体等合适的场所设置骑行休憩点。
车轮滚滚,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厦门的骑行产业拥有令人艳羡的起点,但未来更需明晰方向。从制造优势走向品牌引领,从赛事热点走向城市生态,从追逐热潮走向培育文化——实现这三重跨越,是厦门“骑行热”乘风而上驶向产业蓝海的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