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择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省份,在福建,绿色一定最具竞争力——广袤林海在层峦叠嶂间翻涌着碧浪,光伏板在骄阳下泛起蓝色涟漪,风力发电机与天蓝海碧相映成趣,铺展出一幅绿色的生态画卷。
连续46年全国最“绿”的福建,背后的电力支撑不可或缺。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实施新时代电力“双满意”工程,以“清新福建·绿色赋能”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服务“电动福建”建设,推广“供电+能效服务”。通过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支持福建省绿色发展,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目标。
在三明和莆田,“向绿”的篇章正在持续书写。
01
让“山水画”成为“无价宝”
走进将乐县常口村,林深水美、产业兴旺的图景跃然眼前。“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殷切嘱托,为这片土地指明了方向。常口村牢记嘱托,坚定守护生态,告别了“靠山吃山”的老路,实现了从生态优势到发展胜势的华丽转身——生态旅游、研学体验、特色民宿蓬勃兴起,村民腰包鼓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美丽景色 吴小云|摄
在这场绿色蝶变浪潮中,可靠、智能、绿色的电能是解锁常口村“无价之宝”、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关键一环。国网三明供电公司精准对接常口村发展需求,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对全村配电网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村民们感慨:“发展旅游、开办民宿,样样离不开电,电网升级让游客的体验更好、产业更旺。”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智能化的用能服务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的路子越走越宽。
常口村的成功,点燃了三明全域绿色发展的星火。

▲油茶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全电自动化流水线上作业 谢章辉|摄
沙县俞邦村的“国民小吃”,在电气化厨房和冷链物流的加持下,香气飘得更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宁化的烤烟房告别煤烟缭绕的熏感,空气源热泵锁住了永安笋干的自然鲜香;尤溪的电烤茶籽榨出更香浓的茶油……这些遍布各县的特色产业升级,核心在于依托本地生态资源禀赋,探索绿色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径。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乡村民宿进行用电检查 陈志涛 | 摄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敏锐捕捉到每个区域的发展脉络,聚力电力“双满意”,转化需求、主动作为,围绕烤烟、烤笋、制种、文旅等10大特色领域,精准打造“一县一特色”电气化示范点,推动能源供给向“清洁化”转型,通过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深度嵌入地方产业的绿色升级进程,为三明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02
湄洲岛“近零碳”的绿色密码
10月19日,在风景如画的湄洲岛黄金沙滩风景区停车场充电站内,国家电网福建电力(莆田电力义修哥)“双满意”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正细致耐心地向新能源车主讲解充电桩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全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岛的“三公里充电圈”,服务绿色出行 朱玉森 | 摄
漫步湄洲岛主干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绿色出行的场景——往来穿梭的公交与网约车均为新能源车辆,便捷的招手停车辆是电瓶车,游客们则悠闲地骑着共享自行车或电单车欣赏沿路风光。“纯电动公交车行驶平稳、没有尾气、噪音也小,让环岛观光体验更加舒适惬意。”前来旅游的吴先生赞叹道。

▲湄洲岛轮渡码头充电站 朱玉森|摄
为服务好海岛绿色出行体系,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全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岛的“三公里充电圈”,并推动岛上376辆公交车和旅游观光接待车全部实现电动化转型,为“清新湄洲”增添了流动的绿色风景线。
近年来,绿电治污、全电厨房、绿色出行等多种“绿电”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湄洲岛在旅游、生产、生活等全场景均实现了绿电的广泛覆盖。岛上,光能地砖、电透明屏、追日光伏百叶系统、风光互补路灯、喇叭花造型风机等一系列融合了智慧与美学的设施,在满足旅游文化功能需求的同时,兼具高效的实用价值,将岛上得天独厚的风能、光能资源持续转化为清洁电能,起到节能降碳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作用。

▲全国首个湄洲岛五端柔直微电网并网投运 朱玉森|摄
为应对旅游旺季游客激增带来的能源供应压力与碳排放增加挑战,国网莆田供电公司首创建设了多端互联低压柔性微电网,有力促进了岛上分布式风光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同时,创新打造“妈祖文化+零碳旅游”双IP形象,积极引导游客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娱乐、购物等各环节践行节能减碳行为,并运用绿电技术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将“零碳”打造为妈祖文化圣地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据悉,预计到2027年,湄洲岛净碳排放量将控制在100吨以内,基本实现“近零排放”目标,并计划于2028年迈入全岛“负排放”的新阶段,为全球岛屿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宝贵的“湄洲样本”。
03
绿色建造筑起和谐共生路
10月22日,福建莆田的220千伏上庄—天云线路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铁塔组立和设备安装作业。这项工程建成投运后,将有效满足莆田平海湾等区域新增风电项目的送出需求,提升清洁能源的消纳水平。

▲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 林世南|摄
“针对工程中2基位于海域的塔基,我们从规划设计之初,就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施工’的明确原则。”业主项目经理唐建新介绍,“最终我们决定采用钢材搭建临时桥梁与作业平台,替代传统的填土围堰方式,并运用钢护筒进行施工。这一方案从源头上最大限度降低了施工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风险。”
施工单位在每基铁塔的基础作业点,将直径达1.8米的钢护筒精准打入海底岩层,构筑起一个全封闭的作业空间。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泥浆被完全限制在钢护筒内部,通过专用管道系统输送至陆域处理场进行净化处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泥浆零外溢,守护海域洁净。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220千伏观成变电站内进行巡检 谢章辉|摄
7月17日,随着主变最后一次冲击送电完成,三明观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早两个月正式投产送电。这座现代化智能变电站的投运,优化了地区网架结构,将解决永安贡川石墨烯产业园3.6万千伏安负荷缺口,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聚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电网建设,该变电站GIS采用环保型混合气体绝缘设备,减少70%六氟化硫使用量,降低碳排放。而输电线路采用高塔设计,减少大面积林木砍伐。施工期间,该公司采取边坡防护、植被覆盖、设置截水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堆土场、裸露地面等易扬尘区域进行遮盖,运用围墙设置水喷淋、门口设置雾炮机等加强降尘。此外,还应用装配式建筑、预制散水、预制压顶、装配式围墙等降低湿作业对环境的影响,在施工扰动区域使用草皮、茶树、草籽等进行复绿。

▲国网大田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110千伏良太线、110千伏良铭线等线路开展线路特巡 陈志涛|摄
近年来,国网福建电力追“新”逐“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之路——推广应用“三联植被修复技术”,实现施工区域的快速复绿与生态稳定;采用节水型施工工艺,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广泛使用环保材料与设备,降低电网建设全流程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影响……一系列举措有力促进电网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清新福建·绿色赋能”行动成效显著,国网福建电力正沿着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