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浦城的周冬梅荣登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敬业奉献,方寸剪纸万般情

今年6月,周冬梅带着浦城剪纸到埃及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11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邱春静)浦城县图书馆高级工艺美术师、浦城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冬梅,因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25年10月荣登“中国好人榜”,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11月5日,她马不停蹄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美育大讲堂”,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方寸剪纸,万千生活——让非遗在时代脉搏中绽放新光彩》的讲座,在分享和互动中,浦城剪纸的精妙技艺与深厚底蕴深深吸引了在场师生。
40年来,周冬梅专注剪纸,专注于传承、创新和传播剪纸技艺,打破了浦城剪纸原本主要作为民俗礼品花的传统,融入了艺术性、创造性,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技艺,剪出了“花样”年华。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创造力和创新力,让浦城剪纸融入日常生活,让剪纸文创产业多元化发展,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周冬梅说。
从渐渐喜欢到乐在其中
放下剪刀,58岁的周冬梅讲起了她与剪纸的情缘。
“我的外婆是老一辈的剪纸艺人,10岁时,我就跟在‘剪花婆’们身边学剪纸。”周冬梅说,过去,浦城剪纸应用广泛,无论是婚礼庆典还是岁时节令中的民俗活动,“剪花婆”们都要早早剪好“花样”做好准备,年幼的她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喜欢上这门好看又好玩的手艺。
20世纪80年代,周冬梅刚分配到文化部门没多久,就赶上了全县开展剪纸普查。
“当时,我们分组到各村各寨走访‘剪花嫂’‘剪花婆’,见到的浦城民间剪纸纹样之多,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周冬梅说,欣喜之余,她向前辈们讨要了一些纹样,一有空余时间,就自己学着剪,并在报纸、旧书中细心保存起来,做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花样本”,现在,这些传统“花样”仍然普遍运用于她的剪纸作品之中。
到了2000年前后,省里开展民间文化调查,县里再次组织大走访,这一次,周冬梅和文化工作者,不仅采访了老手艺人,建立浦城第一批剪纸老艺人档案,还搜集回来近千种民间剪纸纹样,把这些传统纹样的寓意和用途都梳理清楚。随后,县里出版了《浦城民间剪纸》《浦城剪纸》等书籍,成为研究、传承浦城剪纸艺术的宝贵资料。
“那时候,我还担任县图书馆馆长,白天修复古籍,晚上就照着‘花样本’练习剪纸,一有灵感就创作新作品。虽然休息的时间很少,但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挺乐在其中。”周冬梅说,剪纸和修复古籍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她明白,自己就像一条“承上启下”的纽带,一边传承,一边为后辈留住优秀传统文化。
“2008年,县里提出推动剪纸产业化发展,就让我牵头找人、找店面,成立公司。”周冬梅说,当时,她找了几个下岗职工,一起成立了“剪花嫂剪纸坊”,开始系统研究浦城剪纸特点,学习剪纸技艺,探索如何让浦城剪纸从民俗活动闯进市场。
从传承赓续到创新转型
“剪花嫂剪纸坊”刚成立,就面临不少问题。
过去,剪纸多在民俗活动中一次性使用,剪得比较粗犷,技法上需要改进。
好在,“剪花嫂”个个都不简单。一有时间,周冬梅就和大家一起钻研剪纸技法,争取拿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创作上,她们尝试保留浦城剪纸淳朴、纯净意境的同时,结合当下生活和审美设计新作品。不会搞营销,她们就不远千里背着作品参加各种展会,一边展示一边向其他文化产业取经。
“早年间去参加展会的时候,为了节约点经费,我们几个女同志自己扛着作品、展架进会场,爬上梯子布展,非常辛苦。”周冬梅说,但参加这些活动,都有珍贵的“回报”,再苦再累也值了。
“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创作出更多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象的作品,才能跨越时空展现永恒魅力。”周冬梅说,近年来,她们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型,更多地与时代主题相融合、与群众生活相融合、与大众审美相融合,创作了《百年荣光》《福建百福图》等大量原创剪纸作品,并为2000多幅作品申请了版权。
若是走产业化道路,如何吸引人?周冬梅自豪地说,她们的“剪纸+”文创业务,已经覆盖到产品包装、商标广告、室内装潢、动画、影视等领域,剪纸文创丝巾、背包是她们的传统优势产品,瓷器、水杯、手机壳则是新开发的文创衍生产品。此外,在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东南大学文创礼盒、首届圣泉状元文化节伴手礼等之中,都能见到浦城剪纸的身影。
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出海
在浦城县全民健身中心的“剪花嫂剪纸坊”新工作室中央,一幅2.8m×1.7m的巨幅剪纸,格外引人注目。
“这幅《福聚八闽》是《福建百福图》的收官之作,最近,周老师还对土楼的瓦楞、鼓浪屿的房屋以及海浪都进行了细化调整。”“90后”“剪花嫂”王旭告诉记者,每一幅作品背后,不仅有绞尽脑汁的巧思、一丝不苟的精剪细刻,更离不开一次次精益求精的修改完善。
作为非遗传承人,一直以来,周冬梅都坚持开公益课,传播剪纸文化。每年,她都开展公益剪纸培训近百场,参加各级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大型公益性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上百次。
“让更多人学习剪纸技艺,不仅培养大家对剪纸的兴趣,我们也从中去发掘重点培养对象,吸纳成为团队成员。”周冬梅说,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培训学员2.6万余人,培养了3000多名民间剪纸艺人,其中57人已成长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
“20多年来,感谢周冬梅老师带我走上剪纸之路,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一步步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感。”她的徒弟、浦城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薇说。
精品不断,如何传播得更远?今年,周冬梅随团到德国、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埃及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剪纸在异国他乡走红。周冬梅说,每次出国交流,她都会剪制包含两国重要文化元素的剪纸作品,展示时,不少外国观众会驻足观看,前来合影,甚至请她教一教剪法。此时,浦城剪纸已经走出了地域的局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