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冬暖,光影流金
11月11日至15日
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举行
这是厦门第七次走过“金鸡”时间
电影节光芒璀璨
福建电影产业借势起飞
凭借山海文化、侨乡特色、海丝文化
等文化气质
逐步构建起独具一格的闽派特色发展路径
在中国影视版图中绽放异彩
“有福电影”引领闽派叙事创新
2019年,借势“金鸡”落户厦门,福建重点培育推广“有福电影”品牌,开展有福电影巡展、有福电影盛典、有福电影人之夜等系列活动。在“有福电影”品牌战略的统筹下,福建逐步构建起以题材创新、文化资源转化与跨域合作为核心的创作机制,推动闽派电影形成独特的美学气质与叙事风格。
“电影业就像是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茂,就会去哪里发展。”闽籍电影制片人吕建民说,福建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是“天然摄影棚”,也是影视素材宝库。
闽派电影的独特魅力,源自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转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侨乡文化……福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电影创作的“富矿”。《阿克达拉》改编自我省援疆干部吴玉辉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以小见大讲述无私奉献的援疆故事;《桃李无言》用镜头记录山里孩子的求学路,展现我国教育扶贫伟大成就;红色主题音乐电影《红领巾》以童声合唱形式讲述老一辈地下工作者的革命故事……

电影《阿克达拉》剧照。
八闽大地人才辈出,他们的事迹成为闽派电影最动人的叙事源头。近年来,多部以福建真实人物原型创作的作品,将英模故事转化为银幕艺术,树立起闽派电影坚实的精神坐标:《因为有了你》塑造“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动人形象;《樵夫·廖俊波》讲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
立足时代主题,福建电影工作者自觉肩负起记录新时代的使命,推出一系列呼应历史节点与社会变迁的精品力作。从《古田军号》对革命历史的重述,到《你是我的英雄》《桃李无言》对脱贫攻坚与教育实践的生动刻画,再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展现的拼搏精神,(这些作品以多元视角凝练中国精神,在回望历史、观照现实与展望未来中,持续提升闽派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
福建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文化语境为电影创作注入鲜明的地域色彩。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独特区位,福建的山海景观与闽台文化成为影像叙事的重要元素。闽南语电影《蕃薯浇米》在泉港取景,勾勒出闽南乡村的生活质感;音乐电影《季风与海洋之声》则以山海为幕,传递土地与人文的深情对话。这类作品从本土语境出发,以风土见人文,拓展了闽派电影的美学维度。
制度优势筑就电影“有福之地”
福建电影产业的繁荣,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系统支撑与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
《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影视产业繁荣发展,打造闽派影视精品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发挥福建省影视基地联盟作用,高起点打造厦门、平潭、泰宁影视基地和服务体系,办好中国金鸡电影节和中国电视剧大会等品牌活动。省级电影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精准投向重点剧本孵化、优秀影片创作、影院建设改造、人才培养引进等关键环节,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在此背景下,福建电影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厦门、平潭两大影视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省影视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厦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成熟的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累计接待剧组数量和投资规模连年增长,“天然影棚”的魅力日益彰显。平潭则凭借对台区位优势和国际旅游岛定位,积极探索影视与旅游、对台交流的深度融合。同时,全省影院建设稳步推进,银幕数持续增加,县级影院全覆盖成果巩固,乡镇影院建设加快,普惠均等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时代以来,福建紧抓电影发展机遇,立足闽派文化特色,出台多项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全省现有电影制作企业800多家,建成多个高水平影视基地,年均创作电影近30部,有10部影片票房破亿元,多部福建作为第一出品方的影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
要素集聚构建产业新生态
人才从哪来,资金往哪流,项目在哪拍?
这些关乎影视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在福建找到了清晰的答案——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落地福州,双平台共同构成福建影视发展的“强引擎”,推动福建影视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参加‘金鸡’是非常让人难忘的经历,这里有不输任何地方的影展,还有可以供电影从业者交流的各种场景。”福建青年导演蓝天说。他的短片《南方午后》在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上进行展映,厦门是主要取景地。
自2019年落户厦门以来,金鸡奖推动厦门完成从“天然影棚”到“影视出品地”的转型。《漫长的季节》《去有风的地方》等“厦门出品”屡创口碑与市场佳绩。2024年电影节期间,175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达316.33亿元,覆盖影视、音乐、版权等多元业态,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凝聚力。

“金鸡”效应持续释放,全国顶尖的电影人才、项目、资本和技术正加速向福建集聚。年度高峰论坛、创投大会、电影市场等专业活动,为本地影人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学习交流平台。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等“一站式”协拍平台应运而生,推出“一次报备、全市通用”服务机制,大幅提升拍摄效率,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升级。
影视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作为“金鸡”落地的重要成果,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构建起理论、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学科体系。“学院每年招收120余名学生,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该院副教授陈俐燕介绍,这种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福建影视产业持续注入创新动力。
“影视+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通过资金扶持与拍摄服务机制,推动创作与消费有效联动,推动“剧情—场景—旅游”系统衔接,让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影视剧游福建”。
“金鸡”的长期落户,更深刻塑造着福建的城市文化基因。常态化的影展、大师班、市民开放日等活动,培育了深厚的电影文化土壤。“看电影、聊电影、爱电影”已成为福建人民文化生活的新风尚。
从闽台融合到海丝对话,从技术革新到业态融合,福建逐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电影生态,在电影强省之路上稳步前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影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