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人工智能+”能源 开启新时代
www.fjsen.com 2025-11-11 19:21:11 来源:国网福建电力

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千行百业。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渐成趋势。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领域,也进入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关键进程。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等八大应用场景,推动能源领域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

“人工智能+”电网有了发展方向

电力系统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庞大的工程系统之一,蕴含了大量复杂的数理规律。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电网。同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以及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负荷快速增长,带来的功率波动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电网的调控难度。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比人类更快地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而提高生产力并加快决策速度。”国网福建电力相关专业人员表示,“人工智能与电网发展的深度融合,既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力系统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战略选择。”

▲闽电数智大生态展区亮相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自2018年启动人工智能应用探索,到2024年建成并发布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国家电网公司完成了从技术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规划建设、电网运行、设备管理、作业管控、客户服务、经营管理6大领域上百个场景。

技术突破的背后,行业仍然面临共性挑战。国网福建电科院数字所所长陈伯建坦言,当前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仍面临数据、模型和机理融合等方面难题,叠加清洁、经济、安全等方面的高要求,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仍需继续深化和突破。

对此,《实施意见》也提出了3个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一是夯实数据基础,加快形成能源领域高质量数据集,确保能源数据全流程安全可靠;

二是强化算力支撑,统筹规划资源,构建算力、电力深度融合的算电协同发展机制;

三是提升模型能力,加大多智能体协同、可解释性、模型轻量化推理等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软件深度融合。

在“应用场景赋能+关键技术供给”的发展框架下,围绕能源装备制造、能源生产、输运、调度、消费等环节的整体性布局 ,将强化人工智能对能源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作用。

但是,高质量专业领域数据的稀缺问题也成为制约垂域大模型落地的最大瓶颈。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员工利用调控云平台开展调配全场景自动巡航 | 夏辛文 摄

“在电力行业,电力系统运行涉及气象、负荷、设备状态等多维度数据,但数据获取存在分散、标准不一和价值提炼难等问题,限制了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效果。”国网福建信通公司人工智能技术专责何致远解释。

在这方面,国网福建电力更加注重强化数据回流与治理,基于人工智能平台与数据中台的数据线上归集链路,推动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快速数据沉淀,构建覆盖调度运行、客户服务、经营管理等全业务链条的高质量数据集,并开发自动化样本清洗和缺陷标注算法,样本标注效率提升5倍,样本可用率由90%提升至98%。

▲国网惠安县供电公司员工通过RPA在ORM平台自动获取工作人员近期的作业数并进行作业安全督查 | 黄泽缘 摄

例如,在作业安全督查领域,国网福建电科院依托回流的图片数据,针对梯上作业无人扶梯、高处作业未佩戴安全带、变电站无计划作业等13类高风险及违章场景识别模型,开展优化迭代,模型的综合识别准确率由84.7%提升至87.1%;仅2025年上半年,该应用便协助业务人员督查作业现场超20万次,整体违章发现总量较纯人工模式提升约42%,有效加强现场作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在电网规划方面,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电网“问诊把脉”,按照“数据融合-区域评价-根因定位-内容生成”流程思路,辅助业务人员实现问题的精准诊断并及时“对症下药”,效率提升75%。在故障分析方面,通过构建某一电压等级下的超千户故障分析场景,研判平均时长缩短95%。

“创新+工程化+生态”将是发展大势

国家发改委指出,未来1-2年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实施意见》的发布,预示能源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范式将发生根本转变。

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网的深度融合,不仅将重构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更将催生新型电力业态与服务形态。能源电力行业需要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创新模式,具备多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将主导市场。

▲国网福建电力技术人员在电网监控中心开展台风监测预警 | 项胤兴 摄

目前,电网对技术落地应用存在大量需求。唯有通过系统化的工程方法,解决数据工程、模型部署、系统集成、运维监控等实际挑战,才能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稳定的业务价值。电网企业制定覆盖数据规范、接口标准、性能指标的全流程工程规范,立足业务场景提出端到端的工程解决方案,构建高效协同的人工智能工程化应用框架。

此外,健康可持续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能够促进算法、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的深度融合与高效配置。面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负荷特性复杂化、电网安全运行等挑战,单一技术或企业难以实现系统性突破。依托产学研用协同的生态体系,共同推动电力大模型、多模态融合分析、自主决策、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持续营造技术创新应用氛围,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全环节落地才是最优解。

▲国网福建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在500千伏崇儒变电站开展人机协同巡检 | 杨婷婷 摄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电力的融合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国家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行动将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释放技术红利,解锁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相信未来,能源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重资产、高能耗代表,而是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