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仪式现场
东南网11月报道(记者 卢金福)“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垫脚石,每一次坚持都在拉近与梦想的距离。”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的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来复赛尔生命科技执行董事潘阳,回首创业征程时感慨,那些看似艰难的时刻,终将成为创业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近日,第十四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创业分享会暨颁奖仪式在厦门理工学院举行。该赛举办十四届以来,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理念,参赛规模和项目质量逐步提升,涌现出一批聚焦科技前沿的优质创业团队,不仅为自身成长搭建了舞台,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增收、服务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校园里孕育创新火种
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创业梦想的孵化器。许多“创业之星”的逐梦之路,都始于校园的沃土与知识的滋养。
潘阳的创业初心萌芽于厦门理工学院的校园沃土。得益于学校“3+1”的办学理念,他获得了闽台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台湾学习期间,先进的技术理念与前沿的行业视野,为他埋下了科创创业的种子。返校后,他敏锐捕捉到智能传感技术在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领域的巨大潜力,与团队伙伴一同扎根学校逸夫楼,开启了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创业探索。
创业初期的困境远超想象。资金短缺、资源匮乏,让这个学生创业团队举步维艰,更有外界质疑“学生创业不过是纸上谈兵”。但这些困难并未击退潘阳和团队的热情,学校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从技术方案的反复打磨,到产学研校企合作的落地推进,再到行业资源的牵线搭桥,用专业力量为项目保驾护航。更关键的是,团省委、教育厅的创业扶持政策送来“及时雨”,第一笔启动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团队获得了与行业前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走了诸多弯路。
最让潘阳难忘的,是攻克核心技术难关的日夜。为攻克实时数据精度的核心难题,他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坚守测试现场,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了便立刻投入参数调试、算法修正中。
从校园走出的“创业之星”中,不乏深耕行业、拓展全球版图的领军者。厦门模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罗海青,是2014年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2013年从厦门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先后创办厦门阿普斯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三炬生物、厦门模基生物等企业,业务覆盖生物抗体、心血管类生物药临床研究、3D类器官研究等领域,更将版图拓展至巴西,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3D培养原材料基质胶、首家在巴西有胎牛血清产线的企业。
据了解,团省委将创新实施“科创育苗计划”,加大高校科创类社团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做好获奖项目跟踪服务,助力青年在八闽大地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在时代浪潮迸发能量
颁奖现场
“科创从来不是空想,而是把校园里的应用实践、跨域交流的所学所思,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多年的创业经历,让潘阳更加坚定了用技术回应社会需求的创业理念。
他呼吁青年创业者既要仰望星空,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在关键领域勇攀高峰;更要脚踏实地,将专业所长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回应时代召唤。
回顾创业历程,罗海青坦言,创业路上始终面临各类挑战,从未一帆风顺。他提炼出“成功三部曲”:认识自己、挖掘优势、成就自我,强调要扬长避短、止于至善;同时呼吁青年“走出去”,突破舒适区拓宽视野,更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在“内心平静”下作选择,拒绝赌徒心态。
“个人的才华,只有嵌入时代发展的脉络,才能获得最蓬勃的动能。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时代的冲浪者。”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卫彬的话,道出了高校对青年创业者的期许。他鼓励青年创业者:要“顺势而为”,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借时代浪潮迸发能量;要“敢想敢为”,守护好心中那份好奇与热爱,不惧风险,勇敢地将大赛中的奇思妙想,变成脚踏实地的创业行动;“聚力同为”,深知创新创业非孤军奋战,愿与同行者在时代机遇中携手并进。
据悉,本届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文旅厅、省科协、省学联联合主办,厦门理工学院承办,共收到全省44所高校217个参赛项目,其中67个项目进入决赛,最终评选出《高通量微纳生物芯片抗体筛选平台》等10个金奖项目、《泵微芯驱》等20个银奖项目、《福州云途创界科技有限公司》等30个铜奖项目。10个金奖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展示。
大赛挖掘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优质创业项目,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进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彰显了实践育人的显著成效。
(本文图片由团省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