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海风轻拂;室内,涌动着思想交锋的热浪。11月12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配套活动——2025年金鸡电影市场·金鸡国际圆桌对话在厦门举行。(如图)
东南网11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星榕 文/图)
这是金鸡电影市场首次举办金鸡国际圆桌对话活动。来自西班牙、法国、英国、南非等国的电影基金代表、制片人、选片人,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领军人物及年轻创作者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出海梳理合作渠道。现场围绕两个议题,探讨电影项目从概念构思到实现商业回报的全流程,为中国电影出海梳理更加高效的渠道,促进国际电影人交流与合作。
合拍片如何找到“东西方共鸣点”?
跨文化合作,故事是桥梁,也是挑战。面对中欧迥异的财税政策与市场环境,合拍片应如何选题?
中国演员刘烨与他的儿子刘诺一、女儿刘霓娜主演的中法合拍项目《熊猫月亮》成了探讨跨文化合作的生动案例。
《熊猫月亮》于今年4月10日在德国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男孩小天和他面临破碎的五口之家,被一只野生大熊猫幼崽治愈的故事。
“与中国合拍的这个项目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尤其在内容层面。”法国电影制片人娜塔莎·德维莱尔介绍道,合拍片的“文化基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视角。“若由中国导演主导,作品会自然植根于中国文化,市场重心和融资主体也倾向于中国;而若由外国导演执导,即使在华拍摄,作品在本质上仍更接近西方电影。”所以,在合拍之前必须厘清文化定位问题。
面对东西方市场的不同需求,娜塔莎·德维莱尔分享道:“与其追求庞杂的内容,不如专注于讲述一个能引发共鸣的主题。”她特别指出,纪录片和动画的创作并不会涉及太多复杂的文化及语言内容,合作往往遇到的障碍更少。
目前,中法两国正通过多个合作项目积极探索合拍片的可行路径。其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法国国家电视集团与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三星堆——古老的城市》便是一次重要实践。该片由法国导演帕斯卡尔·库索执导,于2024年7月启动拍摄,系统记录了三星堆三号至八号坑的考古发掘过程,并于同年12月在央视纪录频道完成首播。作为首部面向全球观众,深度聚焦三星堆文明的纪实影像作品,该片不仅展现了中法合拍在文化叙事上的突破,也为国际合拍模式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
导演帕斯卡尔·库索曾拍摄过许多与古老文明相关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他试图从文明中寻找人类的共同点。“骨子里,我们有着相似的文化基因。中国和法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和法国人都很爱自己的国家,很重视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和强大的技术创新,对我们而言具有很大吸引力。”西班牙The Slate电影基金负责人,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佩德罗·巴巴迪略在圆桌对话中坦言,寻找能够跨越文化边界、适配多元市场的题材,是中西合拍片成功的关键。“对我个人而言,与中国市场的合作不仅意味着接入新的融资渠道,更开启了全新的叙事可能和技术创新视野。”
“为什么是他们入选国际电影节?”
2025年,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屡获殊荣,许多华语电影在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上收获颇丰。
国际顶尖电影节选片人的工作机制是什么?一份出色的申报材料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影片从“入选”到“交易”,需要完成哪些关键转化?
论坛下半场,焦点转向华语作品如何成功“叩开”国际电影节的大门。议题二以“为何是他们?解码华语作品叩开国际影坛大门的策略”为主题,柏林国际电影节选片总监王庆锵和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选片人林清心作为对话嘉宾,分享了他们的专业视角。
“比如像柏林电影节,选片人每年一共要看3000多部电影。今年提交到柏林电影节的华语片,大概也就80多部。”王庆锵说,尽管竞争激烈,他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韧性。
“好的电影能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这种作品可遇不可求。”关于何为“好电影”这一核心问题,王庆锵给出了充满诗意的判断标准,“就像爱情,遇到时你自然知道那是爱情。好电影没有固定公式,但关乎如何用电影语言讲好一个故事。”
在实操层面,两位选片人提出了具体建议。王庆锵特别提醒要重视技术细节:“一部电影在故事的呈现过程中,会有文本、导演技巧、编辑手法以及后期制作内容等不同的呈现。很多选片人并非在最佳环境下审片,因此音质、画面色彩、音乐等都至关重要。”林清心则从时间策略上给出指导:“提交影片的日子离截止日期越近,其实被选中的概率就越低。以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为例,大部分影片都是在3—5月提交,截止期为6月。”
面对年轻电影人普遍关心的“被拒绝”问题,王庆锵借用中国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宽慰和鼓励:“有时候被拒绝不一定是坏事,可能下一次你就会获得认可了。”他提醒年轻制片人要以长远眼光看待创作生涯,保持耐心:“你们不是一生只做一部电影,未来还有更多机会,希望大家不要太过于着急。”
驶向技术的未来彼岸
随着圆桌对话的深入,议题聚焦于电影未来的关键元素:流媒体、人工智能应用与新生代电影人的崛起。这些力量正在重塑中国电影出海的路径与可能性。
“必须承认,流媒体在初始阶段确实引发了传统电影人的普遍担忧,但如今,它已成为电影推广不可或缺的渠道。”西班牙The Slate电影基金负责人佩德罗·巴巴迪略分享了他的观察,“刚开始时,流媒体上会播放电影切片、电影总结,确实会影响我们的票房,但另一方面,许多观众正是通过这些平台发现了电影的魅力,进而走进影院的。”目前,西班牙许多大型国际项目正是通过流媒体走向全球的。
娜塔莎·德维莱尔则对比了法国的严格监管:“法国在进行电影发行或影视宣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进入到法国市场的流媒体只能展示40%左右的电影内容。这样的监管,让流媒体并不会过多负面影响整个电影市场或电影票房。”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另一个热点。制片人迈克尔·奥雷特持审慎态度:“我正在尝试用AI降低短片成本,但在长片创作中,AI无法取代人性的温度。”娜塔莎则分享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我们将AI用于前期调研、事实核查乃至纪录片线索整理,特别是在动画制作中段环节,AI能显著提升效率。”她强调,AI终究是工具,而非制作的替代品。
新技术与市场变革,直接影响着新一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值得期待的是,新生代电影人正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
娜塔莎在回答如何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时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导演在纽约、洛杉矶学习,他们回到中国进行电影制作,相当于把国际上的电影语言带回到了中国。”她笑着补充道:“有时只需观看20~30秒,我就能判断出导演是否有海外学习背景——这种跨文化熏陶正在塑造着中国电影的新面貌。”
技术、观众、创作、人才……这些圆桌上碰撞的关键词,共同塑造着中国电影出海的未来航向。依托金鸡奖这个平台,中国与世界的光影对话将传得更远、更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