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福建影视教育:如何育新机、育新人?

2025-11-15 08:33:38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泽贵

山海相拥处,光影正当时。

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走过120载,福建省影视教育座谈会14日在厦门大学启幕。借金鸡百花电影节之机,省内外影视教育专家与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围绕“共话影视教育未来,助力福建文化强省”展开深度对话。

“闽派”特色

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闽派”文艺品牌的深厚底蕴与较为完备的影视产业链优势,构建起覆盖“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全省已建成影视类博硕士点20个、本科专业点103个,在校生达7万余人。“福建的山海交融间,藏着影视教育的无限可能,如今以厦门为中心的影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势正强!”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高度评价。

从高校布局来看,福建影视教育呈现出“校校有特色、校校有专攻”的生动格局。福建师范大学深耕影视学术研究,集美大学聚焦闽南语电影研究,厦门理工学院强化影视摄影创作实践,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作为双一流高校首所电影学院,聘请著名导演黄建新担任院长,构建“电影艺术+电影技术”双核心、“电影评论+电影管理”两翼支撑的培养体系,成为省内影视教育“领头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用“小、精、特”概括福建影视教育发展路径:规模集中、办学精良、扎根闽地文化。“这种差异化发展,正是未来突破的关键优势。”

应变破局

在AI重塑影视行业的当下,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影视人才,成为座谈会的焦点。

胡智锋以影视工业化生产为例,指出如今的影视创作早已不是“单打独斗”,从AI剧本生成到虚拟制片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跨界人才,“如果一个影视从业者没有人文社科的综合学识,很难在行业变革中立足”。他提出“三个课堂”理念——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行业对接,“后两个课堂是亟待开发的蓝海”。

著名导演杨亚洲结合《沉默的荣耀》的创作经验,强调影视教育的核心要让学生“懂戏”。“真正的创作课堂在社会里,只有心里装着对生活的敬畏、对人物的感知,眼睛才能真正看见精彩,才能从平凡日常中挖出塑造角色的宝藏。”他建议高校调整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壁垒。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的探索为这一思路提供了实践样本。该院戏剧影视系副主任张艾弓介绍,学院通过邀请一线导演、编剧、摄影师开设工作坊,联合全国7所高校推出“72小时AI极限创作计划”等实战项目,推动学院派与片场制融合。今年,该院学生团队将AI与闽南文化结合的作品斩获全国二等奖。

企业端的需求同样迫切。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闽籍影视人朱玮杰坦言,企业渴求“技术+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跨界人才、青年原创人才,建议头部企业践行“老带新”,帮助年轻人完成从院校到产业的过渡。

优化生态

面对AI浪潮,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指出,要拥抱AI,但不能依赖AI。影视教育必须守住剧本的文学之基、创作的人文之魂,不能让技术淹没情感与思想。

侯光明着眼福建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建议进一步完善影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与区域结构,将厦门打造为全国一级影视教育聚集区;同时整合海峡两岸高校影视联盟、青春影展等平台资源。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宜庸则聚焦本土影视赛事提质增效,建议构建“参赛—成长—反哺”生态闭环,邀请往届获奖学生担任赛事评委、创作导师,促人才培育良性循环。

高校与企业作为影视教育生态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往哪发力?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表示,厦大将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影视教育与数字媒体、计算机技术、文学创作等学科交叉融合。

福州云尚金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焰红则以企业十年深耕的实践佐证:“我们扎根福建,挖掘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题材,创作的《绝密较量》成功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这证明了福建影视有优质题材、潜力人才和广阔市场,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就能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

“影视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陈洪尧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影视教育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电影强国注入福建力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