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全面推广免陪照护病房,实现市属公立医院全覆盖——
破解“住院陪护难”的民生实践

孟超肝胆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免陪照护病房 张文奎 摄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文奎)
核心提示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院免陪照护服务模式,有效增加相应服务供给,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对免陪照护服务提出更系统的要求。5月,福建省医保局出台《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关于规范整合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明确了我省免陪照护服务的收费标准,自2025年7月1日起执行。
福州作为医疗资源集中的省会城市,为破解各地前来看病群众“一人住院全家忙”的民生痛点,于2023年6月开始试点免陪照护病房建设,将此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市属公立医院实现服务全覆盖,并延伸至9家县区级医院,覆盖57个病区,开放床位超2200张,累计为超7.8万人次患者提供服务。
作为先试先行的地方民生实践,福州免陪照护服务如何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还面临哪些现实考验?记者走访福州多家医院、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为何要免陪?
应对老龄化趋势,纾解“一人住院全家忙”痛点
秋日午后,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以下简称“孟超肝胆医院”)十七区肝胆胰脾外科,杨建武正在床前陪80岁的母亲聊天,护理人员刚帮他母亲翻过身。
“幸亏有免陪照护,不然真不知怎么办。父亲年纪大,我又在外地工作,老人家住院照护真是大难题。”杨建武近日从南平陪母亲来福州看病,免送餐、免陪检、免陪护等免陪照护服务让他感到踏实。
“一人住院全家忙”是长期困扰众多家庭的民生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2.0%,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核心化趋势,传统家庭照护功能持续弱化。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双职工家庭成为普遍现象,当家庭成员患病住院,家属往往陷入请假陪护与维持工作的两难境地。
免陪并非“失陪”,而是由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护服务。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非专业的家属陪护在面对复杂病情观察、专业康复指导和细致生活照护时常常力不从心,甚至可能因操作不当引发安全风险,如压力性损伤、跌倒、院内感染等。”孟超肝胆医院护理部护理督导黄蕤说。
尽管有些家庭选择护工帮忙,但也存在无人监管、未经专业培训、“一对一”收费贵、与医院医护团队存在摩擦等问题,住院“谁来陪、怎么陪、陪得好”成为群众就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在此背景下,福州积极响应国家及省级卫生健康战略部署,将免陪照护病房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旨在通过引入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在医护团队指导和监管下,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全方位、专业化的生活照护和基础护理服务,替代家属陪护。
“从政策导向到现实需求,免陪照护病房建设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减轻家庭负担的民生工程,更是应对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家庭模式转型的主动作为和制度创新。”福州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林秀俤说。
怎样照护好?
“医院—护理员公司”双轨共管,提供专业标准化服务
免陪照护虽然是社会性需求,但是涉及个体会有差异。孟超肝胆医院副院长杨峰介绍:“目前的免陪照护服务是患者自愿选择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社会支持情况,推荐和介绍免陪照护服务,由患者及家属自主选择。因此同一病区,可以同时有参加免陪照护的患者,也有不参加的,互不干扰。”
走进福州市第二总医院13区创伤骨科,病房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病人家属100%选择了免陪照护服务,几乎看不到家属的身影。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脊柱外科护士长林赛花介绍说,脊柱外科的床位使用率高、手术量较大,患者术后自理水平较低,对专业护理的需求和接受度都比较高,被作为该院首个免陪照护试点病房。
病房内,记者看到每个床位均配备床旁专属呼叫铃,护理员张玉才佩戴着响应手环。“只要患者一按铃,我们就会到病床旁了解患者需求,如果是需要护士或者医生处理的,第一时间进行转呼。”张玉才说。
与以前患者家属自己请的护工不同,张玉才是由医院进行第三方采购的医疗护理员,既受所聘公司管理,也受医院管理。“以前家属自己请的护工,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发生问题也很难维权,和医院护士等之间的矛盾还时有发生。”13区护士长陈小玲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免陪照护有的地方以护士为主体提供服务,有的地方通过第三方代理走市场化道路,二者各有优缺点。在综合考量基础上,福州实行“医院—护理员公司”双轨共管模式。医院方面,由护理部牵头,负责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专业指导、质量监督和绩效考核;第三方护理员公司则负责护理员的招聘录用、基础培训、日常管理和薪酬福利。双方签订权责明晰的合作协议,形成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制衡的合作关系。
在病区层面,建立了“护理部—护士长—护理员组长”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护士长作为病区质量第一责任人,护理员组长协助管理。同时,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调配、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管理,确保了不同医院、不同病区之间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同质化。
那么,免陪照护都陪些啥?孟超肝胆医院护理员张月仪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完整的护理员白班和夜班工作流程。白班从每天6:45开始至19:00,夜班从18:45至次日6:45,小组例会、交接班、患者进餐、清洁护理、协助治疗、手术前准备、巡视观察、整理病房……排得满满当当。
统一标准下,还有针对不同患者病情的精细化管理。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每天帮他们洗脚时,要注意观察足部皮温、足背动脉等情况。如果出现异样,须及时通知医生,检查是否存在下肢血栓。
在孟超肝胆医院营养科,厨房墙上贴满了免陪照护患者的特殊“处方”——膳食医嘱单。“餐饮服务是医疗行为的延伸。”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余晓若举例说,糖尿病患者的馒头大小不一,精确到克;流食温度、软食质地、各种忌口偏好,对应具体的病床号。
除了免陪照护,福州市属医院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全面升级,实现了物资的下收下送,并应用智能输液监控、机器人送药等技术,减少医护人员的非护理性工作时间。病区内应用智能电子床头卡和中央智能大屏上,还实时显示患者基本信息、护理级别、饮食禁忌、当日检查等关键信息,方便医护人员和护理员快速掌握情况,实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大大缩短病患在院时长。
孟超肝胆医院副院长杨峰说:“我们病区响铃率大幅降低51.1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至0.19%。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达97.73%以上。医院今年选送的免陪照护案例还获得健康界2025‘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典型案例华东赛区优秀案例奖。”而在更早试点免陪照护的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是下降至0.08%。
形成了标准化的模式,利于免陪照护病房从试点到全域推广。10月22日,闽侯县总医院、闽侯县人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相继上线。闽侯县总医院也是从骨科开始推行免陪照护服务,记者在该院12病区看到,护士按照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的要求,给病患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而护理员则轻柔地为患者翻身,动作专业体贴。
如何“陪”得更久?
多维度发力破解发展瓶颈
免陪照护病房的推广,最核心在于两点:一方面是内部服务质量的保障;另一方面是收费带来的“消费痛感”如何消弭。
首先是服务质量保障制度。福州各试点医院均建立了院长负责制下的院内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医院统筹—部门联动—科室执行”的三级管理网络,确保政策快速落地,资源有效整合,问题及时解决,为免陪照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是流程再造。医院原有服务流程已不能适应免陪照护需求,如患者检查预约、饮食配送、康复指导等环节都需要再造。“在检查环节,提前预约检查时间,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更新检查进度,让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情况。在饮食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病种营养食谱与便捷点餐送餐系统,提高患者饮食满意度。”孟超肝胆医院护理部余晓若说。
再次是权责明晰。“医院—护理员公司”双轨共管模式存在部分医院权责衔接不畅、沟通协调效率不高的问题,影响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此,福州各医院与护理员公司签订权责明晰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员管理、培训考核、质量监督、薪酬福利等方面的职责,避免出现责任真空。同时,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医院护理部、临床科室与护理员公司的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免陪照护,有所为有所不为。”黄蕤表示。免陪照护在医护团队专业指导和监管下开展,护士与医疗护理员的工作内容有着清晰边界,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照护。护士聚焦核心医疗专业技术范畴,承担患者诊疗护理的关键职责。医疗护理员则主要负责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心理慰藉和安全管理四大类服务。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印发出台的《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对医疗护理员生活照护服务的基本要求、清洁照护、饮食照护、睡眠照护、排泄照护、移动照护等都有了更加细致的标准参考,新一轮的免陪照护服务优化又将开始。
免陪照护的推广,另一个堵点就是收费。福州能在短时间实现全面铺开,将免陪照护服务的费用纳入了医保目录是关键动因。“福建和其他地方不同,省委、省政府一开始就将免陪照护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在国家医保局层面争取到将费用纳入医保目录,医保报销为免陪照护的推广减少了阻碍。”黄蕤说。
2025年5月,福建省医保局出台《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关于规范整合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明确了免陪照护服务的收费标准,自2025年7月1日起执行。收费按照患者不同的护理等级,在对应等级护理收费的同时加收免陪照护服务护理费,分为80元/日和150元/日两个档次,由患者自行支付,该价格涵盖了生活照顾等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资源消耗。
患者陈秀参(化名)患有胆总管结石,今年10月从莆田来到福州就诊,她向记者出示了住院费用清单,“护理费”一栏写着每天80元。她满意地说:“比自己雇护工划算。”也有部分患者家属反映:“虽然相比临时护工,免陪照护收费更划算,但对于一些长期住院的患者家庭来说,每天80元或150元的费用,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点影响更为直接的是县一级医院。“在县一级就诊的患者大多数病情较轻,且医院离家较近,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要自费的话,相对需求就会下降很多。”黄蕤说。
针对这一问题,福州市正积极探索多元解决方案。目前,福州市已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为免陪照护病区申请专项经费补助,主要用于智能化设备的购置与维护、护理员的专项培训、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间接降低服务成本。
“福州将继续稳步扩大免陪照护服务覆盖面,指导更多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开展这项工作,鼓励社会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同时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让免陪照护服务惠及更多市民。”林秀俤表示。
专家观点:免陪照护推广还需考虑传统文化
福建日报记者 张文奎
免陪照护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当我们在更多考虑制度设计、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等层面问题时,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福建省抗癌协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ECFMG认证医师刘剑锋给出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
刘剑锋表示,免陪照护的理念和实践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负责和独立性,子女成年后,父母在经济和情感上相对独立,照顾病人更多认为是专业机构的职责。在欧美国家,患者和家属默认相信医院系统的专业能力,乐于将照护责任移交,自己则扮演情感支持的角色。
但在传统孝道文化深厚的中国,“孝”为百行之源,照顾父母和生病的家人,是子女表达孝心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家属认为“不陪护”,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愧疚。患者也可能因子女不陪护而感到被冷落,缺乏安全感。
“中国更信任基于血缘和人情的关系,有些人对现在的护工信任度不足,担心其不尽心、不专业,家属亲自守在床边,才能确信患者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刘剑锋表示,“免陪可能被部分家属解读为医院推卸责任、阻断沟通,也担心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诉求无法被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医生。”
对此,刘剑锋建议,在宣传定义上不要让老百姓认为是“禁止陪护”,而是定位在专业照护为主、家庭情感为辅的新型照护模式。强调其目的是解放家属,让他们从繁重且不专业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扮演情感支持者、决策参与者的角色。建立灵活的探视陪护制度,推行有限陪护,允许家属在一些关键或特殊时段进行探视,如患者早晚洗漱、进食等时间,既满足情感需求,也保证医疗秩序。
此外,可以借助信息化的一些手段,提供可视化服务,如通过视频或其他方式,让家属能远程了解患者的实时状况和护理细节,建立家属沟通会,由主管医生或护士系统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
记者手记:在专业与普惠间探寻可持续密码
福建日报记者 张文奎
在采访过程中,有两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一边是病患对专业的免陪照护连连称赞,一边是长期住院病患家属对服务费用的轻声盘算。这两面,恰是这项民生工程的AB面,其既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的民生困局,也面临可持续的考验。
民生举措的生命力,既在专业度里,也在性价比中。尽管福州免陪照护服务已从试点走向推广,其中的关键离不开起初“医保报销”的保驾护航。如要实现可持续,费用负担依然是患者最大的关切,从今年7月1日起免陪照护费用不纳入医保报销后,患者及家属参与免陪照护意愿有所下降。因此,长期照护保险的推广、医保目录的重新调整、现代智能设备投入降本提效都需提上议事日程。
与选择社会护工相比虽更加划算,但对长期住院的患者家庭、县域患者而言,自费仍是不小的负担。福州正争取财政补助降成本、沟通医保报销,若能向高龄低收入群体倾斜,推出“半日陪”等灵活套餐,普惠性会更强。
持续发展除了费用问题,培养人才队伍、保障服务质量、完善薪酬体系、消除患者顾虑等问题同样需要面对。福州的探索步伐还在继续,从市属医院到县区医院,从标准化服务到个性化适配,从费用优化到人文关怀,每一步都在为“可持续”寻找答案。要让这项民生工程走得更远,需要在“专业”与“普惠”、“制度”与“温度”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

孟超肝胆医院护理员张月仪在给患者做心理疏导。张文奎 摄

孟超肝胆医院投用的送药机器人 张文奎 摄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骨科护理员给患者翻身。(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