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盐田变现代渔园
| 2025-11-18 09:16: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1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林东妹) 初冬时节,驱车沿着鑫海大道进入东山县前埕鑫海渔业园,道路笔直宽敞,一座座养殖温棚拔地而起。园区内的漳州市海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采用分级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工厂。 “看,虾都沉底了,这是它们适应良好的表现。”厂长李睿说。 记者在厂区里看到,41个养殖池有序排列,分两级管理。刚投放的70万尾虾苗正在前期池中培育。 “虾的养殖过程可分为苗期、中期和养成期3个阶段。从苗种场来的虾苗约1厘米长,在前期池培育约20天,转入二级池后,最终能长到10多厘米的上市规格。空出来的前期池经过处理后继续放幼苗。”李睿介绍,通过分池管理、循环往复的科学操作,可缩短养殖周期,提升产能。一年能养上5季虾,比传统养殖多了2季。 30亩的厂区,没见几个忙碌的工人。“以前养虾得天天守着喂料、进排水、调棚温,现在有了智能操作辅助,轻松多了,2个人管就够。”说着李睿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养殖系统,点击排水、设区域和时间。 沿着池埂走,虾池边的尾水处理区正静静工作,处理好的清水又回到进水池接着养虾。 “如今的高效生态养殖,跟这地过去一比,差别太大了。”杏陈镇前何村党委书记何冬顺感慨道。20世纪90年代,由杏陈镇和前何村、埕英村建设的数千亩盐田因经济效益低下逐渐荒废。村民陆续将盐田蓄水池改为养殖池,但零散、粗放的养殖始终难以让这片土地发挥真正价值。 转机出现在2022年10月。杏陈镇牵头将镇属盐场和2个村集体盐场进行连片改造,统一建设规划面积9211亩的前埕鑫海渔业园。 政企村三方携手,升级园区基础设施。鑫海大道等4条主次干道构建起便捷的交通路网,12公里长的进排水渠生态护岸,彻底解决养殖区排水漫溢、交叉感染的痛点。引入第三方公司统筹园区运营和环境卫生治理,为规模化养殖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园区启动区300亩已引进4家养殖企业,带来小棚虾和分级循环水养殖模式等新技术与石斑鱼、海马等高价值品种。 “以前盐田每亩年租金800元到1200元都没人要,如今工厂化养殖模式让每亩年租金涨到了4000元。”何冬顺说,2024年前何村、埕英村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杏陈镇党委书记林华翔表示,园区还规划了550亩的高效用海项目、“光伏+养殖”立体养殖项目等,将持续探索产业多元化升级路径,让这片低效盐田蝶变为生态养殖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