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18日08版
核心提示
“爱心助残驿站”是福建省积极探索和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提升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省已建成846家“爱心助残驿站”,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和人人关爱关心关注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提升了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古田县在我省率先开展“爱心助残驿站”建设试点,探索服务农村残疾人的“五有”服务机制,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有机制和有成效服务,为农村残疾人在家门口搭建一个集就餐、康复、日间照料、教育培训、就业、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用心浇灌“春天的事业”。
近日,记者在古田县蹲点采访,深入体验“爱心助残驿站”的温暖力量,切身感受农村残疾人家门口的幸福。
驿站就是我的家
初冬的清晨,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寒意阵阵。“爱心助残驿站”的智力三级残疾人阿杰(化名)跟往常一样,7点打好早餐,冒着飘散的雨丝,徒步给凤埔村精神二级残疾人阿英(化名)和苏墩村的精神一级、智力一级残疾人阿辉(化名)送去。阿英、阿辉因行动不便,长年“宅”家,其家人在外打工,只好将两人托养于村“爱心助残驿站”。一日三餐,不管晴天下雨,阿杰都按时送去饭菜。
今年四十出头的阿杰是土生土长的苏墩村人,一年多前,经过培训、试用,成了苏墩村“爱心助残驿站”受聘人员。
苏墩村是整村搬迁库区移民村,毗邻翠屏湖畔,山清水秀,环湖公路穿村而过。目前,全村有30多位残疾人。2021年10月,苏墩村依托村互助孝老食堂,开办“爱心助残驿站”,由村残协统筹管理,依托残协委员分片挂钩、志愿者协同参与的服务网络,为残疾群众提供全方位关爱。

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爱心助残驿站”负责人介绍为残疾人提供的多种辅具。
走进苏墩村“爱心助残驿站”,阅览室、手工室、配有电视的餐厅,应有尽有。在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日间照料室里,残疾人或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或在进行康复训练。
“驿站为两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阿杰是其中一位。”苏墩村党支部书记、村“爱心助残驿站”负责人周开灼说,“阿杰平时话不多,非常勤快,干起活来井井有条。他把驿站当成自己的家,负责保洁、送餐、管理菜园等工作。”

残疾人阿杰在“爱心助残驿站”的菜园里浇水。
古田县现有残疾人10364人,其中农业户口9438人,占91%。
“同享一片蓝天,让广大残疾人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古田县残联理事长李扬盛说,2021年5月,古田县在全省率先开展“爱心助残驿站”建设,60个省级“爱心助残驿站”试点单位中,古田县占20个。“我们立足山区实际,探索服务农村残疾人的‘五有’服务机制,为他们在家门口搭建一个集就餐、康复、培训、就业、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全力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李扬盛说。
截至目前,古田全县已建成54个“爱心助残驿站”,其中省级41个、市级13个,服务农村残疾人4000余人。
“建设好‘爱心助残驿站’,首要在于加强基层助残力量。”李扬盛说,要强化基层残联组织功能,构建“有人服务”体系,由热心群众、轻度残疾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设立残疾人公益性岗位,鼓励有就业意愿、有能力的残疾人到驿站工作。目前全县共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300余支,有2000余人参与。
资金是保障“爱心助残驿站”持久运营的关键。李扬盛说,古田县统筹中央、省、市、县资金用于驿站建设,在县财政给每个孝老食堂8万元开办费、三级以上残疾人每天6元运营补助经费的基础上,叠加省残联下达每个试点村6万元的补助资金以及县残联、村残协组织建设经费,努力保障“爱心助残驿站”持久运营。
同时,广泛宣传,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古田县城东街道仕坂村一位在厦门经商的乡贤,听到家乡开办“爱心助残驿站”,慷慨解囊捐赠8万元,带动爱心企业和群众陆续捐米捐菜;吉巷乡薛后村的“爱心助残驿站”,组织轻度残疾人和用餐老人种田10多亩,还养殖畜禽,帮助改善食堂伙食……
爱心在这里汇聚
入库、登记、上架、扫码、取件……11月6日早上7点半,阿鑫(化名)来到古田县城东街道利洋村“爱心助残驿站”,开始熟练地收发快递。
今年27岁的阿鑫是位脑瘫小伙子,是利洋村“爱心助残驿站”圆通快递收发站的受聘人员。每天工作他总是一丝不苟,将大大小小的快递井井有条摆放在架子上。
“今天的快递和前几天来的数量差不多,有十几个,大多已被取走了。”阿鑫说话语速缓慢,但咬字还是很清晰。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也试着“带货出镜”,介绍当地特色水果。利洋村是古田县“炮弹柿”主产地,“我把家乡的精品水果推向全国,让远处朋友也能品尝到美味”。阿鑫越说越来劲,他的理想是成为助农直播带货达人。

残疾人阿鑫在“爱心助残驿站”熟练地分拣快递。
看到眼前信心满满的阿鑫,利洋村党支部书记、村残协主席、“爱心助残驿站”负责人林寿敬说:“他与之前相比,判若两人。”
阿鑫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脑瘫,日常行动和语言交流十分不便。凭借毅力,他考上了职业中专,毕业后却因身体原因找不到工作。
“作为村干部,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林寿敬说,机会终于来了,2021年5月,利洋村作为古田县首批省级“爱心助残驿站”试点村,依托村互助孝老食堂,先后建立康复训练室、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室、爱心辅具角。不久后,圆通驿站入驻,阿鑫受聘为圆通驿站工作人员,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公益性补贴工资。同时,收发快递每件可提取0.5元至1元不等的服务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残疾人通过参与劳动,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林寿敬告诉记者,每个试点村都有6万元的补助资金,这笔钱用于购买服务、残疾人就业补贴等,助力驿站积极开发残疾人公益岗位,比如打扫卫生、厨房帮工等简单、劳动强度低的工作,想办法让残疾人自食其力。
志愿助残服务,是“爱心助残驿站”服务功能之一。“我们村残协经常组织爱心人士开展各种志愿服务,除了送餐外,他们还开展探访、捐赠、精神慰藉等多种活动,鼓励更多人关心关爱关注残疾人,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林寿敬说。

在古田县城东街道利洋村“爱心助残驿站”康复室,医师为残疾人做康复服务。
11月6日中午,利洋村“爱心助残驿站”残疾人康复室,许多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在村残疾人联络员和志愿者帮助下来到这里,免费接受康复服务。来自古田县城西街道罗华村卫生所的丁初朝医师通过针灸、红外线照射、电疗、拔罐、艾灸等康复理疗手段,帮助残疾人改善身体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古田县还委托第三方实施康复服务,建立“筛查评估—方案制定—跟踪优化”全流程服务机制,组织服务机构入户调查,对残疾人身体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登记在册,并由承接机构为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制康复理疗项目、经常性康复指导、辅具适配建议等个性化方案。目前,该县已累计康复服务残疾人3000余人次。
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位于古田县跃进路的城西街道青云社区“爱心助残驿站”,于今年3月10日成立。站点楼上楼下二层,房间宽敞明亮。
“以前这里是一处社区互助孝老食堂,经过空间整合,扩充为‘爱心助残驿站’,增加了日间照料、康复服务、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多元化服务。7月,又增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帮助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一见面,“爱心助残驿站”负责人余燕清向记者介绍道。

古田县城西街道青云社区“爱心助残驿站”里,残疾人正在做手工活。
青云社区位于古田县繁华区域,常住人口6781人,其中残疾人130多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主要为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士提供辅助就业。通过技能培训、岗位适配、心理支持等一系列举措,挖掘残疾人士潜能,帮助他们实现有尊严地劳动,同时激励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大家庭中来。”余燕清说,“我们前期和残联、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摸排出社区内13名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士,专门在这里提供场地、对接手工活并开展技能培训。”
在辅助性就业机构的“组装车间”,每一位残疾员工都在各自的岗位专注地忙碌着,三五人围坐在长桌前,将成捆紧压的电子表表带分离开来。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专注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工作的热爱。
“看似简单的劳动,对于这些员工来说,我们前期都要手把手教上数十遍。”今年50岁的余燕清,从事养老行业已有10年,“我今年接手‘爱心助残驿站’后才发现,服务残疾人士比想象中的难度更大。我现在每天清晨5点多就得起床,6点去菜市场买各种食材,7点半要赶到站点,带领大伙一起做手指操。”余燕清说,手指操好记易学,可以锻炼心、脑、手、口的协调性。随后,进行全身拍打操,舒展腿脚。
“这里的残疾人士因自身条件受限,每天只能工作3小时。”余燕清说,目前这些残疾人士通过简单手工劳动,不但每月能领到500元左右工资,更在劳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下一步,他计划联系更多厂家,拓展工作门类,让大伙多赚钱,减轻家庭负担。
“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和大伙一起干活、聊天,每天都挺开心的。”几年前,因交通事故导致肢体二级残疾的叶女士,平日里依赖轮椅出行,生活没了依靠,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让她身心俱疲,情绪一直很消沉。如今,她在这里靠双手获得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兼顾带孩子,脸上重拾往日笑容。
“开饭了!”临近中午时分,驿站内饭菜飘香。余燕清一边从厨房端出热腾腾的饭菜,一边招呼大伙用餐。这顿午餐有肉有鱼,还有豆腐、白菜,荤素搭配得当。大伙纷纷从碗柜取下自己的餐盘,排队打饭菜。“残疾人士在此吃午餐,我们每月象征性地收餐费200元。”余燕清说。
记者手记
用心用情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
记者 何祖谋
“爱心助残驿站”建设是否成功,最终体现在实际成效上,是否解决了残疾人“急难愁盼”的问题。古田县“爱心助残驿站”深受广大残疾人欢迎,很重要一点,是挑选好服务人员,让热心残疾人事业、办事公道正派、有感召力的村干部、老党员、回乡退伍军人、大学生成为驿站负责人。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从解决残疾人吃饭问题入手,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政府采购,为残疾人开展上门康复服务;组织乡村联络员,根据不同村文化特色,通过晚会、快板、闽剧等方式,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毋庸讳言,古田县“爱心助残驿站”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部分“爱心助残驿站”运营困难,虽然有省、市、县补助资金和入驻人员交纳的伙食费,所在村仍然要补贴部分资金,由于一些村集体收入薄弱,造成运营维持困难;有的“爱心助残驿站”康复器材实用性不强,各类活动功能室配备不齐全,部分村只满足于解决残疾人就餐及配备一些基本康复器材,残疾人渴望的文体活动室、手工室、就业培训室等相对缺乏。
建设好“爱心助残驿站”,事关关爱残疾人事业。这项工作越是临近末端,往往难度越大,越需要在“真”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首先,要加大“爱心助残驿站”推广力度,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驿站建设。其次,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村产业特色和残疾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同时,要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效,指导第三方机构根据残疾人身心状况开展个性化康复服务;要深入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村),引导扶持不同村根据文化传承和残疾人特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