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从妈祖到MAZU” 福建如何让渔业防灾从“被动”变“主动”?
www.fjsen.com 2025-11-18 20:48:08 卢金福 来源:东南网

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养殖基地。

东南网11月18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18日上午,莆田秀屿区平海赤哆黄金沙滩上风浪正急,翻滚的海浪反复拍打岸边水泥海堤,溅起数米高的水花。岸上的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养殖基地内,管理人员魏建成打开手机里的天气APP,屏幕上跳动的风速数值与眼前的惊涛相互印证,他却满脸从容:“我们早有准备,知道大风要来,该加固的都加固了,人员也全撤上岸了。”

近期,福建沿海遭遇大风天气考验。秀屿区气象台于17日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今日上午11时28分,继续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12小时南日镇、埭头镇、平海镇、东峤镇有8~10级的东北大风。

“我们与气象部门紧密联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天气动态,通过微信群、短信、人员巡查等多种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给海上养殖渔排和各类船舶。”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农艺师杨建斌说,工作人员会通知海上作业渔民撤离上岸、船舶回港避险,指导相关主体加固港口设施,明确要求大风解除前严禁出海。同时,渔船上安装的北斗定位装置可实时追踪船舶位置。

媒体记者在鲍鱼苗养殖基地采访。

作为当地水产养殖龙头企业,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拥有6个海上鲍鱼养殖基地、1个三倍体牡蛎养殖基地和1个海参养殖基地,年产值超2亿元。今年53岁的魏建成早年以出海捕鱼为生,过去和乡亲们全凭老辈传下的看云、观潮经验预判天气,遇到突发情况常手忙脚乱,充满安全风险。如今管理养殖基地,他早已依赖科学的管理体系——鲍鱼养殖对环境要求苛刻,气温、大风、潮汐都是关键影响因素。

“最适宜鲍鱼生长的水温是21至23摄氏度,低于这个温度生长就会放缓,过高容易出现脱板,甚至死亡。”魏建成说,六级以上大风便不适宜出海作业,台风等极端天气更是风险重重,需要提前加固养殖设施,人员撤离等工作。

魏建成在查看鲍鱼苗长势。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如今,手机里的气象APP成了他的“掌中法宝”,不仅能精准预报大风、气温、浪高,还能实时查询潮汐水位,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发布的预警信息,让他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有了这些保障,再大的风浪也能稳稳扛住,守住这份‘海上家业’没问题!”望着眼前的鲍鱼苗,魏建成底气十足。他透露,今年鲍鱼苗行情向好,单价达到1.6元,较去年有所上涨,“主要是市场需求旺,养殖行情也走俏。”

坐拥2800平方公里海域的秀屿区现有海洋渔业苗种生产企业80多家,其中有35家鲍鱼育苗场,平海湾双壳贝类育苗基地育苗面积约5万平方米,年产蛤蛏、贻贝等苗种9000多亿粒,年产值1.5亿。此外,该区还拥有藻类育苗场20家。

“水产育苗场以室内育苗车间为主,苗种对水温、水质等环境变化的抗逆性弱,高温、寒潮、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易造成苗种大量死亡或设施损毁。”莆田市秀屿区气象局副局长李钢告诉记者,气象预报通过精准预判灾害,助力育苗场提前防控,减损增效,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避险”。

据介绍,温度是陆上育苗的核心制约因素,不同苗种对温度阈值要求苛刻。渔民依据气象预报,在收到低温预警时,陆上育苗车间通过开启加热设备、加深水位、覆盖保温膜维持水温;高温天气来临前,提前启动遮阳设施、推迟出苗时间、提前北上度夏。

李钢举例说,今年鲍鱼养殖户根据夏季持续高温的预报提前北上度夏,实现了增产增收。紫菜养殖户也根据气象信息将出苗时间较常年推迟21天,有效避开了不利天气,避免了重大损失。

外国气象访问学者在育苗场拍摄。

此外,暴雨会给陆上育苗场带来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质理化指标骤变的问题,气象预报能让育苗场提前做好防汛和水质调控准备。“收到暴雨预报后,育苗场会提前加固防汛设施、疏通排水渠道、检查覆盖物完好性,并调控水体交换,避免盐度、温度剧烈变化。”李钢说,2025年多轮暴雨中,各育苗企业依托预警提前防控,未接到因暴雨苗种损失事件。

在福建沿海,一张覆盖广泛的气象观测网已经织就:有自动气象站数量1376个,平均站间距6.32公里,距离海岸线10公里站点密度由19公里提升至16.9公里;完成2座海上升压站、2座海上大浮标平台的垂直测风和垂直测云设备以及1部海上气象移动观测无人船的建设,实时获取海上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高时空分辨率实况场资料。

福建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开展大黄鱼、鲍鱼、海带、紫菜、花蛤育苗等特色优势水产养殖气象服务,建立连江鲍鱼养殖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发挥微信、短信等多渠道作用,与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服务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建立专家库,发挥气象科技特派员作用,对接企业和重点养殖村,科学指导渔民高效养殖。

今年7月,中国气象局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构建包含多灾种预警的全球早期预警服务网络,分享中国早期预警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从古老的妈祖信仰到现代的“1262”机制,从渔民的经验传承到精准的科技预警,福建正在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气象防灾减灾之路,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对防灾减灾提供实践样本。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福建省气象局提供)

责任编辑:蔡秀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