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0日讯(本网记者 薛莞馨 通讯员 张晶晶)在南平高速交警支队一大队,交管中队中队长倪羽扎根山区高速十余年,创新运用“空中鹰眼+地面尖兵”为代表的警用无人装备,正悄然改变着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模式。因工作突出,倪羽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5次,获评先进个人3次、优秀党员2次,并荣获南平市青年岗位能手、南平市最美家庭等称号。
倪羽在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他是精准操控科技装备的“操作手”,也是从容应对危机的“指挥官”。
2025年4月11日,长深高速B道延平区埂埕隧道入口,一辆载有20吨液氧的危化品运输车突发自燃。现场火势猛烈、浓烟弥漫,罐体因高温导致压力骤增,随时可能爆炸。更令人揪心的是,事发地不仅临近国道高架桥、车流密集,且距离周边村庄仅百米。
“所有单位注意,立即启动空地协同处置预案,无人机和机器人准备!”抵达现场后,面对潜在的爆炸风险,民警倪羽沉着冷静,果断指挥警力及无人装备展开行动。
倪羽在高速公路执勤。
“执行安全预案,启动无人机侦察火场!”倪羽的声音透过火光传来,坚定而清晰。警用无人机应声升空,如“天眼”般悬停于火场上空,对自燃车辆、高架桥及周边村庄展开全方位立体勘查。与此同时,“地面尖兵”——预警机器人也在倪羽的远程操控下,稳步靠近自燃车辆,执行近距离侦查任务。
面对高温与浓烟干扰,倪羽利用无人机多角度采集现场画面,并借助720云软件快速生成可自由旋转的高空VR全景图,清晰呈现火场全貌及周边环境。据此,他提出对高架桥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并疏散周边群众的处置方案。
“罐体暂未泄漏,火势未蔓延!建议扩大警戒范围,按无人机规划的路线疏散车辆与人员,同时组织灭火!”基于无人机与机器人传回的实时数据,倪羽的精准研判为现场指挥部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空中无人机负责全局监控与疏散路径规划,地面机器人则深入核心区域拍摄火情细节,二者形成“空地一体”作战单元。在实时图像的支持下,救援人员迅速行动,借助高压水枪成功扑灭车身及轮胎明火,并对罐体实施降温。
在这场紧急处置中,倪羽展现出卓越的现场指挥与风险预判能力,运用科技手段将危机化解于未然。
倪羽与同事合力清理路障。
这次成功的实战,正是倪羽长期践行科技强警理念的生动缩影。十余年来,他始终聚焦基层交管难点,致力于以科技赋能警务实战。作为全省首批取得警用无人机高级A2证的民警,倪羽牵头组建支队无人机战队,带队执飞878架次,累计飞行12880分钟,通过“空中巡查”发现违法犯罪1161起、处置警情589起,推动“地空一体”交通勤务新模式落地见效。
他的警用无人装备应用经验,先后在2024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创新与合作大会、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警用无人机创新论坛等重要场合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其参与撰写的《警用无人机理论基础》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多篇调研文章在《道路交通管理杂志》等部级期刊发表。
目前,“无人机+机器人”空地协同系统已迭代至4.0版本:无人机可同步执行勘查、巡查、疏导任务,机器人具备自主避障与智能识别异常事件能力,系统协同处置效率提升42%,二次事故发生率下降67%,相关应用被评为全国公安领域机器人“十佳典型应用场景”。倪羽还持续拓展无人装备应用边界,与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的无人机课题,被列为省级科技兴警重点项目。
“探索不止步,守护永远在路上。”对倪羽而言,从警的意义,正是将科技与专业经验深度融合,将潜在危机消弭于无形,把更多安全与安心送到群众身边。
本文图片由福建交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