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深读丨技术浪潮下,职业技能如何“保鲜”?
www.fjsen.com 2025-11-21 08:40:19 记者 赵文娟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21日08版

核心提示

“我的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这可能是最直击当代打工人心灵的“灵魂拷问”。

今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39%的职场核心技能将发生变化。普华永道6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岗位晴雨表》更为直观:在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岗位中,企业所需技能的变化速度比去年快66%。

然而,技术进步并未缓解缺工压力。看似火热的劳动力市场,却难以填补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

如何让职业技能培训跟上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快速变化的节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进企业、技工院校和产业园区,探寻技能跟上岗位需求的破解之道。

“智能”催生新“技能”

在莆田市力奴鞋业生产车间,智能切割机循着预设程序精准“挥刀”,将鞋面材料裁切成规整形状;电脑针车灵活走线,精准地完成鞋面缝纫……这些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企业智能化升级的轨迹。

在力奴鞋业,工人正在接受电脑针车培训。受访者供图

然而,与企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相伴的,是产业工人群体不得不面对的“职业危机”。

今年28岁的制鞋工王林茂入职力奴近9年,见证了车间的变化:刚入职时,车间还是“人海战术”,一道工序2~3人协作;如今,“新同事”陆续进驻,他熟悉的裁断、针车、印刷、刷胶等环节正被智能设备逐步替代,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转型成自动化设备操作工。

看着身边几名年纪较大的同事因难以适应技术更新被淘汰,王林茂产生了一丝危机感。于是,他主动报名参加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机台操作、智能排版等新技术。随着能力的提升,王林茂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生产线线长。

在力奴鞋业,制鞋工正在学习操作智能切割机。受访者供图

“过去,我们就在附近村子招人,培训几天就能上岗;现在,我们更需要具备一定学历、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力奴鞋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方春霞说。

今年,莆田市人社局在调研技能类紧缺职业(工种)时发现,一方面,新兴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能岗位从无到有、需求激增;另一方面,传统支柱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向精细化升级,像工艺美术领域的木雕工艺、鞋服产业的鞋类设计等工种,更渴求掌握创新设计和标准化生产的人才。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虽然机器取代了低技能的重复性工作,企业却难以招到与岗位匹配的技能人才,招工压力不减反增。

《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也指出,有63%的雇主认为技能差距是企业响应全球大势、推动自身转型所面临的首要障碍。

在企业场景中“干中学”

技能缺口的背后,是培训体系和产业需求的脱节。龙头企业作为行业的“风向标”,其技术迭代方向、岗位能力标准直接定义人才需求。因此,发挥龙头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青拓集团35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内,高低压电工、电焊、钳工、高处作业、煤气作业五大工种的实训有序开展。这里既是不锈钢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竞赛与交流的核心平台,更是员工技能提升、职业晋升的“练兵场”。

青拓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周其龙介绍,企业构建了多层次技能提升体系:与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成立“青拓产业学院”,开展课程定制、学历提升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每年定期举办市级、集团内技能比武与交流活动,通过竞赛平台促进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提升;聘请特级技师、宁德市重点产业技能大师、首席工匠等担任企业内部培训讲师。

青拓集团子公司福建鼎信科技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姚龙,对一线工人的培训效果感触颇深:“以前零件坏了,工人们只换不修,现在工人们懂原理、能技改,省下大量成本。”他进一步举例道,过去,液压缸损坏后只能直接更换,使用寿命仅1年;经培训后员工通过技术改造,将其寿命延长至10年,光是配件成本,每年就能节省400万元。

青拓集团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培训结果要有刚性兑现,才能激发持续动力。2019年,青拓集团出台《不锈钢新材料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白皮书,推行全新的工勤技能、研发岗位评定与晋升体系,按7个等级对生产一线员工进行能级考核,考核结果与晋升、薪酬直接挂钩。效果直接体现在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上:6年来,员工月度流失率从4.56%降低至1.12%。

作为福建省首批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试点企业,青拓集团还将人才培养辐射至37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技能人才11201人,其中认定高级工及以上合格人才2381人。

青拓集团钳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操考试现场。受访者供图

涂料行业是“三分产品、七分工艺”。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莆田总部5000平方米的绿色涂装实训基地里,每周都开设有产品知识、施工技术及新媒体营销等培训课程。

“通过培训形成标准化工艺,是保障涂料成品交付质量的关键。”三棵树实训基地负责人介绍,对内,企业针对不同等级员工设置阶梯课程,并通过“师带徒”传承实操经验;对外,面向全国5万多家上下游经销商提供“上门培训+就近实训”,把标准化工艺和服务理念送到一线。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基地提供定制化培训解决方案,仅莆田总部基地每年就组织开展500余场专项培训,年均向产业链企业输送超过1000名持证技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涂装行业“技工荒”,甚至还培育出了“全国技术能手”。

据介绍,该公司构建“培训+认证+竞赛+标准”四位一体的产业链人才培育模式:参与新工种“艺术涂装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制定培训和考核“标尺”;工人培训通过考核可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享受对应等级的技能津贴;每年投入上千万元举办全国性技能大赛,既让获奖证书成为工人从业的“信用背书”,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为进一步发挥头部企业培育技能人才的作用,2024年起,福建省启动建设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打造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比武、技能交流等于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载体,基本形成覆盖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各重点产业行业和我省急需紧缺工种的技能人才培养矩阵和推广网络。

下班后的“技能充电站”

2022年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仅有29.3%的产业工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但同时,95.3%的职工表现出了学习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意愿。

近年来,以广大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提升中心为代表提供的社会化培训,正在成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充电站”。

龙象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赖发明已经从事数控加工18个年头了。这几年,他感受到行业的快速变化:市场对产品精密度与生产效率的要求持续攀升,传统数控的减材制造工艺正加速向增材制造升级迭代。

“生产精密零件,最关键就在打样环节。”赖发明说,以前加工复杂异型件,单开模就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成本,一旦需要修改就只能作废。现在有了增材制造技术,可先在电脑上完成设计,再通过3D打印实现打样,不仅精密度大幅提升,成本也大幅降低。

去年10月,赖发明报名参加龙岩技师学院的增材制造专项培训,利用晚上和周末学习CAD软件操作。现在,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增材制造的前端设计工作。

“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们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龙象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永禄说,近年来,企业与龙岩技师学院深度合作,针对增材制造设计、化工产品检验、三坐标检测等关键领域,组织7名核心技术人员接受系统培训,为企业技术革新注入动力。

“开展社会化培训,是技工院校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龙岩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紧扣龙岩市“5+N”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重点培训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化学检验员、汽车维修工、育婴员、美容师等热门工种,构建“企业需求导向+定制化培训”的特色模式。2024年,学校已培训企业职工1.4万余人次。

莆田市首届鞋类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技工院校是提供培训的“专业阵地”,那么园区的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则是“资源枢纽”。

“以前培训是‘上面让学啥就学啥’,现在是‘企业需要啥就培训啥’。”莆田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回忆道,4年前中心刚成立时,培训多按政策要求开展,针对性不强。后来,中心转变思路,推行“包片走访+线上联动”模式:工作人员分片负责辖区企业,每月至少两次上门调研,同时通过企业服务群实时收集需求,依据调研结果定制培训课程、送训入企,让培训真正贴合企业生产经营所需。

在莆田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看来,职业技能提升中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统筹资源、对接需求。因此,该中心发挥园区与政府部门、当地院校、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深化“政校企”合作,整合分散的培训资源,借助专业力量承接企业需要的细分技术培训。

目前,莆田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已开展“壶兰工匠”系列职业技能培训60余期,累计培训在岗职工及产业工人1984人次;连续3年举办电工职业技能竞赛、鞋类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叉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评”机制激发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的热情。

“技能照亮前程”打通衔接壁垒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要求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我省已连续两年将“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4亿元资金,全省共建设100家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20家职业技能提升实训基地和10家依托技工院校的职业训练院,构建“纵向产业链覆盖+横向区域产业适配”的培训网络。同时,各地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将散落在城乡的零工市场、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等资源串联起来,让想学技能的老百姓在30分钟通勤范围内就能享受多样化、定制化、精准化的技能培训服务,助力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接受职业培训”。

今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专项行动,要求加大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力度,着力打通培训与就业的衔接壁垒。

毕业生吴洪伟成了该专项行动的受益者。今年6月,吴洪伟从黎明职业大学软件技术专业毕业。在求职过程中,他尝试报名参加泉州海峡职业培训学校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后顺利考取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通过推荐找到了心仪的岗位。

这背后,是“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培养模式在发力。泉州海峡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陈添明介绍,学校依托自有企业资源,将培训课程全程融入企业真实项目,搭建从培训到就业的闭环通道。目前,该机构已举办28期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400人次,推荐532名学员就业。

《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在揭示技术变革对传统岗位冲击的同时,也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技术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9200万个工作岗位被替代,但也会新创造1.7亿个工作岗位。

没有一种技能能永远“保鲜”,面临技术变革的浪潮,我们更应坚守自身作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思维、韧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人类核心特质永远是机器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与人类核心特质的组合,在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上将愈发重要。

记者手记

畅通“投入—回报—再投入”

良性循环

记者 赵文娟

当下,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新的工作技能,重塑就业竞争力,是劳动者、企业、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技能培训对员工成长和企业发展都有所助益。不过,仍有不少企业对技能培训缺乏积极性。这并非单纯的认知不足,而是多重现实顾虑交织的结果。

企业的顾虑首先源于“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技能培训需要投入时间、资金和人力,而培训成果难以即时转化为产能。对部分企业而言,员工利用周末、晚间参训可能影响正常生产节奏,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失衡让不少经营者望而却步。还有企业担心花费资源培养的技术骨干,一旦掌握核心技能后跳槽,无异于“为他人作嫁衣”。

其次,培训与需求的脱节也降低了企业积极性。部分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操,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员工学完难以直接应用,导致“培训无用”。同时,培训考核与职业发展、薪资待遇缺乏有效挂钩,员工参训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培训热情。此外,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缺乏专项培训预算,政府补贴政策的申请流程较为烦琐,也削弱了其参与意愿。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种顾虑和脱节不仅制约着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升,更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化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畅通“投入—回报—再投入”良性循环。政府可考虑优化补贴政策、搭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强化激励引导政策,降低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风险和成本;职业院校要深入企业调研,开发定制化、实操性强的课程,实现培训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企业自身则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将技能培训视为长期投资,建立“培训—考核—晋升—加薪”机制,让员工与企业共享培训成果。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