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11月21日讯(本网记者 翁莉 文/图)“传球!注意防守!”11月21日的泉州五中操场上,呐喊声与欢呼声交织成一片。恰逢校园举办运动会,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青春奋进旅·同心向未来”昌都报“小记者”看八闽研学团的31名师生。刚踏入校园,两地学子就以一场热血篮球赛拉开了这场跨越3000多公里的青春对话序幕。


两地师生篮球友谊赛
篮球场上,抢断、快攻、默契传球,比分交替上升的同时,两地学子的陌生感也在汗水与笑容中悄然消散。赛后稍作休整,研学团师生走进了五中的劳动实践大棚。一垄垄青翠的蔬菜整齐排列,还有甘蔗直挺挺站立,让来自高原的孩子们倍感新奇。他们亲手体验浇灌养护,辨认蔬菜品种,不时发出赞叹:“能在校园里拥有自己的菜园,真是太棒了!”

研学团在劳动实践基地体验
如果说菜园体验充满烟火气,那么非遗衍纸制作则让孩子们沉浸在传统美学的魅力中。在美术教室里,老师早已备好色彩艳丽的衍纸材料和团扇基底。“大家可以大胆搭配颜色,试着做一朵像格桑花一样绽放的花朵。”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动起手来,卷、捏、粘、贴,原本平平无奇的纸条在指尖渐渐立体,化作一朵朵形态各异的“格桑花”。“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衍纸,特别有意思。”昌都学子多吉康珠捧着自己的作品格外珍视地表示:“我要把这份非遗技艺带回家乡,教给身边的同学。”

学生展示团扇作品
阳光洒满操场时,一场特别的“课间操”将氛围推向高潮。昌都学子当起小老师,手把手教五中同学跳昌都市非遗广播操,不同的动作节奏里,是跨越地域的默契与认同。交流的尾声,孩子们纷纷拿出纸笔,交换联系方式,不少昌都学子还将刚做好的衍纸团扇郑重地送给新认识的朋友,扇面上的“格桑花”与手写的联系方式,成为这段友谊最珍贵的见证。

两地师生操场联谊互动
“在球场上并肩作战,在课堂上共同创作,这样的交流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泉州五中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打破文化壁垒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互动中彼此了解、相互接纳,在实践与陪伴中感悟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这正是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

研学团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参观体验
当日下午,研学团一行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文化根脉。从远古时期的地缘关联,到明清时期的血脉交融,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让孩子们对“闽台一家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在历史课上只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今天才了解到沈有容是收复台湾的第一人。”昌都学子平措江村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他感慨地说,看完展览更明白守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我们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一员,团结在一起才更有力量。”在“语言相通”互动板块,孩子们戴上耳机,认真聆听闽南语《天乌乌》、莆田语《做秋》等民谣,“老师,莆田话有些词听起来怎么还有点像四川话?”“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节奏特别好听。”陌生的方言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变成了连接文化的新纽带。
夕阳西下,泉州西湖边的晚风送来凉意,却吹不散孩子们的热情。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收获,热烈讨论着次日前往厦门的行程。这场跨越 3000 多公里的山海之约,不仅让昌都“小记者”收获了知识与友谊,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伴着格桑花的芬芳与泉州的海风,在两地学子心中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