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女繁花胜似锦”大秀亮相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
东南网11月22日报道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庄钊滢 林剑波 通讯员 陈秋红 文/图)
核心提示
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上,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女服饰”为核心的“惠女繁花胜似锦”压轴亮相闭幕大秀。同时,惠安县荣膺“中国非遗时尚创新大奖”,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这一国家级的认可,标志着惠安女服饰不再只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而是中国非遗创新图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防风劳作的实用工装,到惊艳四方的文化符号,惠安女服饰以其“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独特视觉记忆,铭刻着一代代惠安女的坚韧与辛劳。近年来,惠安持续深化“惠女+”模式,以非遗为魂、时尚为媒、产业为体、文旅为用,推动惠安女服饰文化跨越时空,融入现代生活,演绎出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故事。

惠安女服饰压轴亮相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闭幕大秀。

模特身着惠安女新式服饰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T台上走秀。
根脉与守望
非遗传承的“活态”密码
9月14日晚的北京798·751园区,惠安女服饰踏上时尚潮头。主题为“惠女繁花胜似锦”的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闭幕大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女服饰为灵感来源,结合科技与先锋手法,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在沉浸式光影中,模特们缓步而来。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带……这一刻,这些蕴含着地方记忆与情感的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剪裁和创新面料交相辉映,传统非遗与当代设计携手走进了大众生活。
今年初以来,“惠女繁花胜似锦”惠安女服饰快闪活动及T台秀在各地相继亮相,台前幕后总会看到曾茹婷忙碌的身影。“过去总觉得是孤军奋战,现在有了一群人同行。”10余年来,这名“90后”青年始终是传承、创新惠安女服饰的“排头兵”。聊起这些年感受到的变化,她的语气变得动情。
来到崇武古城脚下的惠女海韵休闲街区,曾茹婷与母亲刘乌巧共同开设的“如约巧遇”惠安女服饰生活美学馆就在入口处。店铺里挂着各式各样的惠安女服饰:传统的、现代的、朴素的、明艳的……
“在我母亲那个时代,布料颜色相对单调。到我结婚时,我们的传统服饰变得鲜艳许多。现在就更百花齐放了。”店铺一隅,4具假人模特身着不同时期的惠安女服饰,刘乌巧借此向记者介绍了惠安女服饰的演变。
“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惠安女服饰都是惠安女自己买布缝制,制衣绣花的手艺以母女相传为主。”正像刘巧乌传承了母亲的手艺一般,曾茹婷也从她手上接过了“接力棒”,母女俩先后入选县级和镇级惠安女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0多年前,当海员的丈夫外出,怀孕中的刘巧乌为撑起家庭开起布庄。“为了让布料更丰富,我很早就去浙江那边进货。”刘巧乌骄傲地说,乖巧懂事的女儿在布庄长大,从小就能熟稔地向顾客介绍布料,“大学时,她还参加了一个全国大赛,去北京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惠安女服饰”。
“布庄的生意一向很好,就是光顾的客人都是清一色的妈妈、阿姨辈。”曾茹婷接过了话茬。就读高中时,惠安女服饰成了年轻人眼中的“老古董”。她在征文比赛中曾写下《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惠女服饰》,并因此获奖。由此,她开始思考:“如何让惠安女服饰这朵浪花赶上时代的浪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万名惠安女肩挑手扛筑起惠女水库,我的奶奶正是建设者之一。在艰苦的劳动中,她们为了遮风挡雨,戴上了头巾与斗笠。”她告诉记者,正是在那时,“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这一惠安女服饰的标志性组合才逐渐形成。
几十年间,家族中一代代女性既是惠安女服饰演变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18年,曾茹婷回到崇武镇工作,帮着家里把布庄一步步做大,并逐步开起旅拍店、生活美学馆。如何让惠安女服饰拥有更多受众?她和母亲做了一样的选择,从服饰面料入手。她走访全国各大面料市场,将现下流行的丝绸、锦缎等材质引入惠安女服饰,部分替代传统厚重的手染布料,让衣服更轻便、时髦。
“惠安女的方形头巾有防晒挡风、修饰脸形的作用,现在年轻人怕妆花,喜欢把脸露出来。”于是,她重新剪裁,精心改良出更易佩戴、造型多变的三角巾。独特的印花和系法,恰好贴合时下流行的田园复古风潮,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今年毕业季,她将惠安女服饰的经典纹样设计在学士服上,深受毕业生欢迎,甚至远销法国。
“我们店铺里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研学区域,小朋友节假日可以在这里学到惠女手工绣品的制作。”曾茹婷介绍说,她与母亲还坚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各类学校开展惠安女服饰主题讲座和工作坊,积极引导各类人群近距离接触、学习并爱上这项传统非遗。
“传承很重要,创新和发展更重要。只有这样,传统非遗才能一直‘活’下去。”惠安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林秀莲表示。
“惠安女服饰承载着惠安女性勤劳、坚韧、质朴的品格。”惠安县委书记庄稼祥表示,“此次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合作,是惠女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通过“高端平台+文化符号+产业联动”的模式,惠安文旅正以“惠女+”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对创新、转化惠安女服饰做法,长期不乏批评反对的声音,但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闭幕大秀后众多的肯定与支持,特别是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唯一获得‘中国非遗时尚创新大奖’的县份,让我们愈发坚定了信念。”林秀莲说。

各类惠女服饰的元素,被设计成包饰、挂件、冰箱贴等产品。
破圈与生长
文创产业的“蝶变”之道
今年9月,在参加“惠女繁花·广海杯”女排四强精英赛的间隙,女排姑娘们漫步在崇武古城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肩头的惠女包饰吸引路人的目光。
包上的金属挂件,复刻了惠安女服饰标志性的缀仔造型,金属质感透着精致,下面垂着的三色毛绒球随风轻旋,仿佛把崇武的海风都装在了上面。来自泉州新汉特箱包轻工有限公司的这款设计,正悄然完成一场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对话。
“空谈精神或文化理念,往往难以使人形成具体印象,更难以引发共鸣。”林秀莲直言不讳。在她看来,惠女精神的弘扬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载体才能有效传达——无论是实体物件、场景构建还是互动空间,文化都需要具象的呈现方式。
这一观点与新汉特的实践不谋而合。作为地道的惠安女,新汉特副总经理李丽玲与总助王小青敏锐地发现:惠安女服饰日渐流行,然而配饰市场却存在空白。为此,新汉特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设计开发“繁花胜似锦”惠安女服饰系列配套包饰。
“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与非遗传承人座谈,系统梳理惠安女服饰发展脉络与核心文化元素,组织4国设计师共同开发设计惠安女包饰,并进行了二次改良。”李丽玲说。
“像女排姑娘背的这款双肩包,保留了惠安女服饰原纹样中象征海洋活力的曲线韵律,又用更细腻的针脚勾勒出层次,让传统图案在织物上焕发轻盈质感,既带着惠安女服饰的辨识度,又契合日常搭配的时尚需求。”王小青拿出“繁花胜似锦”组合一的黑色双肩包向记者展示。
目前,“繁花胜似锦”惠女包已设计12组产品,涵盖双肩包、托特包、斜挎包、手提包等多种款式,正式推向市场后反应热烈。
在林秀莲看来:“如果一种文化传承无法为其践行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传承的意愿与动力便难以维系。经济效益不仅是文化存续的支撑,更是其焕发活力的重要条件。”
这一认知正在惠安转化为系统性的“惠女+”IP产业化实践。从缀仔、冰箱贴、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到融合惠女元素的石雕、校服、箱包产业,惠安正以非遗为魂、产业为体,推动传统文化符号价值向经济动能转化。
作为惠女服饰的“灵魂”,缀仔承载着世代惠安女的审美与期盼——太阳花象征向阳而生,蝴蝶寓意自由美丽,红砖纹样则寄托着家宅安康的祈愿。这些承载着世代惠安女审美与期盼的元素,被新汉特打造成了既能当包饰又能做胸针的包饰挂件。
缀仔、黄斗笠、花头巾,各类惠女服饰的元素,被提取并重新设计,变成包饰、挂件、冰箱贴等产品。“形变神不变,核心还是惠女服饰的内核与元素。”
非遗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正在不断拓宽。曾茹婷以“LABUBU”潮流玩具为灵感,利用惠女服饰的边角料剪裁拼接,用微型缀仔固定,制作出一系列融合闽南刺绣与撞色纹样的“娃衣”,一经推出便引发关注。她还在深圳一家大酒店大堂打造惠女美学空间,将惠安女坚韧、乐观精神的图腾,用影像、文本和装置,静静讲述着从渔村到世界的故事。
年轻一代正成为非遗转化的生力军。以现代视角重塑传统元素,让源自渔村的惠安女服饰走出闽南、走向世界的远不止曾茹婷一人。硕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95后”惠女李开白,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小岞镇,创立惠女服饰体验馆,投身于惠安女服饰的设计、生产与推广事业;“80后”惠女曾梅霞在政策鼓励扶持下,在崇武大岞村办起客栈,开起惠女风情园,拉起惠女模特队,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
“惠安女不仅勤劳坚韧,也懂审美、爱生活,就像万花筒,轻轻一转就能绽放新的繁花。”曾茹婷所言,或许正是当下惠女服饰文化发展的生动注脚。从服饰到配饰,从传统到潮流,惠女文化正以一种更轻盈、更日常的方式,装点着现代生活。

新汉特设计开发的“繁花胜似锦”惠女服饰系列配套包饰

2025惠安走马埭稻田艺术季,模特以“稻”为台,身着独具特色的惠安女服饰将非遗与时尚、自然与人文联结,带来一场稻田大秀。
赋能与远见
文旅融合的“共荣”画卷
“我们希望最终能将惠安女服饰提炼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形成品牌。”林秀莲告诉记者,惠安当前正以秀场为载体,打造街区创造场景,让这一文化印记更加可感可知,把惠安女的故事真正讲述进各地游客的心间。
记者驱车来到崇武古城,一条全新的惠女海韵休闲街区映入眼帘。走进一家名为“妆艺捷拍”的商铺,只见店内五颜六色的惠女服饰琳琅满目,有上百件,涵盖头巾、贴背、筒裤等多种品类。
看到顾客上门,女店主张梅芳快速迎了过来,热情地介绍起来:“我们店今年‘五一’节期间入驻街区,主营惠女服饰的出租业务,同时与在地摄影师、化妆师合作,随叫随到,为游客提供服务。”
张梅芳是土生土长的崇武人,从小耳濡目染,痴迷于本地的惠女服饰。如今,趁着惠女海韵休闲街区的建成,她选择在古城开店,从事惠女服饰相关业态。“慢慢培育市场,先站稳脚跟再把规模做大。今年国庆节,每天进店游客有二三十人次。”张梅芳说,店里的惠女服饰布料都是由她选购,然后交给79岁的婆婆一针一线缝制出来,每两天完成3件,可以应付得过来。
近年来,惠安县构建“非遗×城市×时尚”三维联动机制,实施“惠女风情推介年”战略,建设惠女海韵休闲街区,营造首个惠安女主题城市会客厅,打造“海韵惠女”新媒体账号,强化“惠女繁花胜似锦”品牌。
今年5月1日,惠女海韵休闲街区正式开街,以“惠女风情”与“滨海韵味”为核心,系统整合当地非遗、民俗与海洋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旅新地标,赋予文化体验、休闲消费、旅游打卡等功能,用于吸引更多游客,激活夜间经济,带动就业创收,惠及当地群众。
“我们通过公开招租和规范管理,招揽优质商户进驻,确保街区业态品质与项目可持续运营。”张群是惠女海韵休闲街区参建方惠安城建集团工作人员,“目前,主要采取纯租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28家店铺、45辆餐车对外招租。”
与“妆艺捷拍”仅3坎店面之隔,曾梅霞经营的“海之女”铺子面积更大,出租和售卖的惠女服饰款式也更丰富一些。“斗笠、上衣、腰带、裤子、缀仔……惠女服饰的品类相对固定,以这些为基础,从业者可以设计开发不同的款式,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多样需求。”
距离这里几公里的惠女风情园,有着另一番韵味。惠女民俗馆、360度海景眺望台、观海亲水栈道……园内各个点位上,随处可见远道而来的游客。
惠女风情园位于崇武半岛东北沿海突出部的大岞村,是惠安女发源地和聚居地之一。这里原先是一片废弃的矿山,经过曾梅霞夫妻俩10多年的改造,成为如今的“国家2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点”“海外惠女文化交流基地”。
曾梅霞是位“80后”,从隔壁村嫁到大岞村,受裁缝师母亲的影响,从小喜爱惠女文化,经常自己动手绘画、设计服装,她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丈夫商议后选择在家门口创业。
“这里的树木都是我们一棵棵种下的,现在成了一片小树林,当年的小山包不再光秃秃了,脚下踩的这条青石板路也是我们亲手铺就的。”曾梅霞介绍说,惠女风情园占地166亩,配套有停车场、餐厅、民宿等设施。
作为惠女文化体验基地、影视题材拍摄基地、绘画写生创作基地,惠女风情园已经成为一处游客聚集地,每年接待游客20万多人次。“惠女文化和服饰需要靠大家共同保护、传承、创新,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曾梅霞以大岞村女性村民为主体,打造了一支百余人的惠女模特队,“以按场次计时的方式,向她们支付劳动报酬,带动村民增收”。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惠安县累计接待游客581.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12.4%。
记者手记
兼容并包才能永葆青春
□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而广为人知,虽属汉族,但其服饰较为特别,与传统汉族服饰迥异,被誉为“中华民族服饰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惠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生活、劳作过程中,以本土服饰为基础,不断汲取其他族群的服饰元素而形成的。从众多研究成果来看,惠女服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将民族的、民间的、地方的特征融为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成为古代闽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产物。
历经千年,惠女服饰风格依然别具一格,让人过目难忘。惠女服饰最奇特之处在于穿搭,湖蓝色的斜襟衫短及肚皮,黑旷裤则宽大飘逸,裤头只到脐下,被人们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随着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起,加上摄影、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作品的推波助澜,惠女服饰早已走出八闽,蜚声海内外。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现代审美,有些从业者对传统惠女服饰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动,例如布料更加柔软,款式更加多样、有个性,颜色更加鲜艳、时尚、年轻化。这些变化赢得了一部分新的消费群体,也引起过质疑和争论。
传统惠女服饰以黑色、蓝色、绿色、红色为主,显得古朴庄重,比较接地气,符合本土民众特别是老一辈的感情依归。而现代惠女服饰以娇嫩清新的颜色为主,显得俏皮可爱,在年轻人看来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更适合穿出门。
在记者看来,传统惠女服饰与现代惠女服饰并不是“有你无我”的零和关系,而是一朵“并蒂莲”,两者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当下,世界文化愈发多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女服饰只有兼容并包,才能永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