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小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www.fjsen.com 2025-11-22 08:36:16 于丹 来源:东南网

导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每至小雪时节,就会想起老舍先生这句话。你留意过初冬窗上那层薄薄的水汽吗?同样是水汽,为何立冬时只是潮润,到了小雪却凝成细密的冰晶?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群芳谱》里这十六个字,道尽了小雪的精髓——寒气已至,雪意初萌,却还带着几分克制与羞涩。此时窗上的水汽,是冬天递来的第一封“密信”。气温刚在零度边缘试探,水汽凝结成细密冰晶,像戴叔伦诗中“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那样,每一片冰花都在诉说气温的降落。这时候的窗户还留着秋末的余温,水汽与寒气相互试探,形成独一无二的初冬纹样。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写“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此时的寒气已足够让万物收敛,却又未到酷烈之时,恰是感知初冬美好的最佳时刻。

那么小雪时节的水汽最适合做什么呢?老茶客都知道“春水秋香冬韵长”,用小雪时节微寒但纯净的水泡茶,最能激发乌龙茶深藏的底蕴。《遵生八笺》里早有记载:收冬日初寒之水,“其色清冽,其性收敛”,最适合冲泡那些需要时间醒来的老茶。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

在文学里,这层水汽更是心境的写照,古人把人生况味凝在了冰花里。有人看到年华轻逝。徐铉在《和萧郎中小雪日作》写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看到鬓角又添了斑驳白发,如同轻霜;计算着流逝的年华,无可奈何。有人看到诗意的期待。黄庭坚《春近四绝句》写下“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虽然年华已随着晚冬的梅花一同走向岁末,但勃勃生机早已从泥土中小草的根部悄然归来。

小雪的智慧就是藏在这份“将雪未雪”的状态里:变化已悄然发生,但结局尚未写定。此时最珍贵的,就是学会在“已成”与“未成”之间安顿自己。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面对这凌厉的寒气,心情难免低落,但反内耗达人苏东坡可不会这么想。贬谪时长明明占据大宋第一,但好像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事儿。同样是纷纷扬扬的雪,苏东坡会怎么写呢?

在成为“东坡居士”之前,苏轼首先是“苏学士”。公元1037年,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成长在北宋文坛“群星扎堆”的黄金时代。21岁那年,他和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榜,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拍案叫绝,直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彼时的苏轼,正是鸿鹄展翅的年纪,但少年意气里藏着难得的清醒。

嘉祐六年(1061年),26 岁的苏轼赴陕西凤翔任职,途经渑池时,想起六年前和苏辙赴考时借宿僧舍、题诗壁上的往事。如今老僧已圆寂,题诗的墙壁也早已斑驳。《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可大宋的官场,从来不是只凭才华就能顺风顺水的。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急功近利”的部分,不愿在朝堂内耗,干脆主动请求外放,去办实事。调任杭州通判的那年春分,本该回暖却突然下雪,反常的天气让苏轼格外揪心,气愤的写《癸丑春分后雪》暗喻改革就像这场反常春雪,打乱了百姓正常生活。“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然而,这还不是他一生中最冷的时候。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乌台诗案”将苏轼从云端拽入泥潭,贬至黄州。被贬两年后,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在黄州东坡筑了间屋子,四壁都画上雪景,取名“雪堂”。白天忙着灌溉耕耘那些农事,晚上则常留在雪堂读书。远道的朋友来时,就以雪堂为客馆,他以与朋友饮酒剧谈为乐,每每要到夜深人静,才曳着手杖回去。

《雪堂记》:“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

苏轼建立雪堂,不是为了装清高,借着雪景搏一个隐士的名声。只想借雪明心,洗去喧嚣。雪会落、会融,从不强求。这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个道理。“非逃世之事”,意思是:我没“消极避世”不尽责任与本分,只是我不想再为了“争”而活,不想再为了“别人的标准”而活。

这么普通的“晓隙之尘”有什么让人觉得适意的?但苏轼说,这就是“自在”。不追求“宏大意义”,而是在“平凡日常”里找到 “小确幸”,和生活共处。想想他在黄州的日子,自在又自爱。早上起来去东坡种麦子,中午回来煮一碗糙米饭配着东坡肉。

读懂苏轼,或许有一个密码,就是他的雪。那片雪,从天空落到人间,最终落进了他的生命哲学里。真正的强大,是能在风雪里,把平凡的日子过出光彩。(于丹)

责任编辑:黄丽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