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2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 通讯员 林良辉)19日至21日,“太平洋岛国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减贫、气候变化应对、提升基础设施韧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斐济楠迪召开。
与会代表围绕减贫、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菌草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

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左二)介绍菌草菇。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与斐济农业和水利部联合举办,来自斐济、汤加、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瑙鲁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代表参会。
会议期间,援斐济菌草项目向克罗尼维亚研究站、纳乌索农业技术学院、辛卡托卡研究站、杨嘎啦牧场有限责任公司等示范点捐赠了菌草加工设备。同时,举行了斐济国立大学、瓦图来鲁学院和纳乌索农业技术学院教学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在会议期间表示,他多次来斐济,通过与当地农户交流、实地调研考察,能够更好地因地制宜应用菌草技术,推进菌草产业发展。

斐济国立大学教学与实践基地揭牌。
由中国政府援助斐济的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菌草技术能够与传统生产体系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实现光、热、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动“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生产。在减贫方面,菌草技术以其“小而美、惠民生、投入省见效快”的优点,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小农户、妇女和青年,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农民通过种植菌草栽培食用菌,不仅拓宽了增收的渠道,还将巨菌草用作家畜家禽饲料,缓解了旱季饲料短缺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增强生态系统韧性、抵御气候风险提供了见效快、效果好的新的解决方案。在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方面,利用菌草技术进行岸线防护、蓄水固土,是提升道路、水利等关键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且成本低、环境友好、效果持久。
联合国经社部评估员苏珊女士指出,“菌草技术不仅是一项工具,更是集减贫、就业、食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于一体的综合发展路径,该技术的巨大力量源于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遵循与简单可复制的模式,这项中国特有的菌草技术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会代表考察了多个菌草技术示范点,深入了解了菌草菇生产、菌草养畜、生态治理及技术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成果。(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