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十载坚守,“洋水果”挂满厦门枝头
www.fjsen.com 2025-11-24 10:04:17 来源:东南网

龚世明(中)在查看牛油果生长情况。夏海滨 摄

东南网11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邱赵胤 傅韬旭)

日前,厦门农民丰收节大集在同安三秀山举行,现场人流如织。

“我们改良后的牛油果,个头大、表皮光滑,不仅美观,还好吃……”厦门广兴农牧有限公司的摊位前围满了市民和游客,台农龚世明正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自家“超大号”的牛油果。

究竟有多大?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牛油果品种“哈斯”基本为进口货源,原产于南美、非洲等地,平均每颗约150克。而龚世明在厦门同安种出的国产牛油果,单颗平均重达500克,是进口品种的3倍多。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30余年两岸农业融合的坚守与创新。

时间回溯到1990年,龚世明一家来厦旅行时,无意中发现了大陆农业发展的潜力。次年,龚家便在厦门同安承包下5000亩地,从游客化身果农,开启了持续30多年的两岸农业合作之路。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片土地先后种植出了龙眼、莲雾、释迦等特色水果。凭借多年在厦门积累的种植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农学博士龚世明嗅到了新商机。

“厦门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市民消费习惯与台湾非常相似。”龚世明说,牛油果在台湾比大陆流行得早,加上当时大陆还没有大规模种植牛油果,许多品种都是从墨西哥等国家进口的,市场潜力巨大。

龚世明瞄准了这一机遇。2014年,他发挥专业优势,将台湾14种牛油果品种引种至同安。然而,首次尝试便遭遇“滑铁卢”:牛油果树染上了当地的根腐菌,损失近八成。但这次失败并未击退他,龚世明重新出发,遍寻优质特色品种,精心筛选抗病种苗,优化种植技术,最终培育出“老龚三号”到“老龚二十号”等一系列适合当地环境的新品种,让“洋水果”在厦门的土壤里扎下了根。

在此扎根的,不仅是这些“融合果”,还有栽培果实的“融合平台”。2023年,厦门广兴与台湾酪梨(牛油果)研究院共同合作成立台湾牛油果研究院厦门融合基地,不仅引入更多优质牛油果品种,更推动两岸牛油果种植技术、管理经验的深度共享,让栽培过程更科学、更高效。

如今,龚世明的牛油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成功培育出26种个大、品优且为闽台独有的牛油果品种,成为福建省品种最齐全的牛油果果园。“品种多了,整个果园的采摘期可以从7月底持续到次年2月。”龚世明说,去年产值达到了300万元,今年产量预计在8万斤左右,市场前景持续向好。

技术上道了,产量上来了,另一个问题不期而至:牛油果集粮油、果蔬特性于一身,号称“森林奶油”,经济附加值高。若仅停留在鲜果销售与苗木培育环节,显然难以释放其全部价值。

如何让“融合果”的香味更浓?

果园所在地位于同安区云洋村,这里的云洋非遗手工面线拥有百年历史,远近闻名,是当地的一村一品产业。但放眼大陆,手工面线比比皆是,云洋面线难以从中脱颖而出。“能不能把牛油果与当地面线结合起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龚世明心中萌生。他立刻与云洋村沟通合作事宜,双方一拍即合,很快便研制出独具特色的牛油果面线。

“目前已经对接好了一家面线生产工厂,预计明年就能实现量产,将助力云洋面线打开销路,推动当地乡村振兴。”龚世明介绍。

不只牛油果面线,随着牛油果切丁速冻产品、果脯、食用油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陆续研发上线,龚世明的牛油果产业版图不断拓展,两岸农业创新融合的纽带也愈发紧密。“我的愿景是所有来到厦门的游客,都吃上我们的牛油果。”龚世明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期待。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