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悲壮故事,往往最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沉默的荣耀》以隐蔽战线的暗战交锋,让革命烈士吴石的事迹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剧中吴石沉稳坚毅、舍生取义的形象,不仅还原了历史原型的英雄本色,更折射出福建人绵延千年的人文特质——这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坚守,这份“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正是八闽大地精神血脉的生动写照。


吴石的一生,是用沉默书写忠诚、用行动诠释担当的典范。
1910年,16岁的吴石考入福州开智小学堂。历史课本里关于鸦片战争的屈辱记载,让这个懵懂少年第一次握紧了拳头。次年,他转入格致书院,黄花岗起义中闽籍烈士的事迹让他立下了投笔从戎之志。1911年,17岁的吴石毅然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开启了他的革命征程。

福州格致中学里的吴石雕像
求学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日本陆军大学期间,吴石以“吴状元”之名横扫军界,更以“十二能人”的才学惊艳四方——他不仅精通军事理论,更在诗词书画、多国语言等领域造诣深厚。

吴石旧藏“三希堂”版《书谱》,现珍藏于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图源: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
其著作《<孙子兵法>简释》与《克罗则维茨<战争论>之研究》,将中华兵学智慧与西方军事思想融会贯通,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

福建省图书馆馆藏吴石将军相关著述缩微胶片
在革命关键节点,吴石的选择彰显着信仰的力量。抗战时期,他深耕情报工作,为抗敌胜利筑牢信息根基;解放战争中,他看清国民党独裁腐败本质,毅然弃暗投明,先后送出《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绝密情报,同时也积极主动与岛内外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逐渐搭建起隐秘的情报网络。他就像一柄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一份份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到党中央的手中。


1950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后,他在狱中遭受酷刑致一眼失明,仍坚贞不屈,以“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手书明志,最终从容就义。他的遗骸于1994年4月22日入殓于北京香山公墓。


吴石的隐忍坚毅与舍生取义,深深植根于福建“忠义为本、爱拼敢赢”的人文土壤。八闽大地山海相拥,既造就了闽人“向海而生”的开拓勇气,更沉淀了“家国为重”的精神底色,这种特质在吴石身上与历代闽籍志士的事迹中一脉相承。

福建人“爱拼敢赢”的闯劲,从来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心怀家国的果敢担当。吴石在虎穴中步步为营、险中求胜的情报工作,正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既需“拼”的勇气,更需“赢”的智慧。

这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近代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禁烟壮举,当代则有闽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传奇。

陈嘉庚是闽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先锋,更是中华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丰碑。他教会当代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不是财富的数字游戏,而是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山河的格局与担当。正如集美学村“嘉庚式”建筑的飞檐翘角——既扎根土地,又仰望苍穹。

“崇文重教”的闽地传统,让“爱拼敢赢”有了智慧内核。吴石才华横溢、精通多国语言的素养,使其在潜伏生涯中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灵活应变,这正是福建“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理念的实践。


吴石著作
从三坊七巷的文脉传承到当代福建的科教兴省,这种“智拼”而非“蛮干”的特质,让闽人在不同领域都能站稳脚跟。而吴石面对酷刑宁死不屈的气节,更与福建人“忠义传家久”的文化基因深度契合,成为八闽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如今,我们回望吴石的事迹,重温《沉默的荣耀》的感动,本质上是在追寻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吴石用生命践行的信仰,福建人代代相传的“爱拼敢赢”与忠义担当,不仅是历史的宝贵遗产,更是当下的精神滋养。

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依然闪耀。从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到扎根基层的建设者,从闯荡海内外的闽商到守护家国的戍边将士,无数人延续着吴石式的坚守。

吴石将军故居 图源:福州日报
可以说,“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已从老一辈的创业箴言,成为新一代企业家奋进的底气,更融入福建发展的方方面面,亦推动着福建“文旅+”不断迈上新台阶。

吴石将军雕像前,摆放着三张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照片。图源:海峡都市报
吴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荣耀,是沉默中的坚守;真正的拼搏,是家国情怀下的果敢。

图源:福州微文明
这位闽籍英雄用生命诠释的信仰与忠诚,早已融入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与“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一同,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