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学驶智不渝团队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11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通讯员 王煜东)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上,福州大学《驶智不渝——超重载可拓展智能轴模块协同行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破解多轴车产业难题,获产教协同创新组金奖。
“福大一直强调‘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顶天’是紧跟技术前沿,‘立地’是扎根产业需求。我们的项目就是要把‘顶天’的技术用到‘立地’的实践里。”对于项目的出发点,指导老师、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杜恒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调试,到企业现场的实地测试,再到国家级平台的成果展示,杜恒率领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团队,交出了一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破解产业实际困境的答卷。
从“产业需求”出发
“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把目标瞄准解决产业实际问题。”2025年5月,在第一次团队筹备会上,杜恒就和团队成员如是强调。
多轴车是指具有三轴或更多转向轴的车辆,如重型卡车、军用车、特种车等,主要应用于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特殊作业场景。传统多轴车往往以较慢的速度来换取行驶安全,在狭窄山路的运输过程中常常依赖人工调整,不仅运输效率低,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实现重型车辆的智能转向,成为多轴车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能不能设计一种‘可拓展’和‘可协同’的智能轴模块?好比蜈蚣一样,具有灵敏感知的触觉和精准运动的躯干,通过智能控制让多个模块协同行驶,这样既能解决载重问题,又能保证灵活性和安全性。”讨论时,青年教师魏凌涛的想法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据介绍,本次参赛团队由福州大学和宁夏大学的师生于2025年6月共同组成,团队成员有来自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和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在流体传动与控制、底盘域智能控制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还包括10余名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
同时,团队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金龙提供真实运输场景数据和设备测试平台,团队和派驻工程师协同设计智能轴模块构型。
在失败里找答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见证了项目一路从“图纸”到“实物”的艰难过程,项目负责人、202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生徐浚很是感慨。
徐浚告诉记者,项目遇到的首个难点是“超重载下的模块协同控制”。“当多个轴模块组合后,我们要保证它们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协同转向,避免因受力不均导致整车别劲侧滑,发生危险。”
“一开始我们用的是传统通信方式下的各轴行驶状态计算方法,在实验室的模拟平台上测试,效果还挺好。可到了现场实际测试时,这种方法的响应时间很慢,只能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根本达不到闭环感知需要的毫秒级响应要求。”2023级机械工程硕士生林杨建补充道。
团队成员回忆说,那段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大家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升级硬件、反复调试算法。
“最难忘的,是2025年1月第一次去黑龙江对车辆硬件进行冬季测试。”2024级车辆工程硕士生肖宇辰说,当时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露天测试场地寒冷刺骨,而为了抢抓宝贵的测试窗口期,团队成员每天凌晨3点便要起床,提前奔赴现场调试装备。
“天气太冷导致整个底盘的执行部件全部失灵,我们趴在冰面上排查了两个多小时,才发现是测试油箱没有提前做好保暖措施。”回到住处,大家才发现彼此的脸颊都冻得通红,但没有人抱怨。“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只有在真实极端环境下经得住考验的技术,才能真正帮企业解决实打实的难题。”2024级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生王浩杰说。
经过数百个日夜的坚守,团队先后攻克了“可实时解算的闭环感知”“可拓展模块化的转向轴精准控制”和“可分布式计算的底盘域变轴协调行驶”三大核心技术,研发出的智能轴模块行驶状态响应从秒级进入毫秒级,单轴独立转向精度提升60%,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当这项技术第一次在合作企业的特种车上展示时,国内知名主机厂负责人激动地说:“以前满载240吨的九轴运载车在路窄急弯多的山路中要行驶很长时间,现在转场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二。”
在产教融合中成长
企业提需求、高校做研发、成果能落地,是福大产教融合实践的关键。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团队成员个人的成长也是项目研发中的一大收获。
“企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测试场景,还派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技术讨论,他们往往能从企业生产经验的角度给我们很多启发。”2024级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生周宇晗回忆说。
这样“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在项目推进中让团队少走了许多弯路。此外,通过企业总工程师担任项目组校外导师并签订项目长期合作意向,在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的同时,还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真实工程场景。
据统计,参与项目的10余名研究生中,有6人已获得知名车企等公司的预聘offer,还有3人选择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1人前往国外深造。
“当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科研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福州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陈伟民表示,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产生“1+1>2”的效果。
如今,团队的研发脚步并没有停下。在他们的实验室里,一台1∶2比例的六轴变轴协同行驶样车正在进行调试。团队成员介绍,这是针对某六轴车型智能化底盘研发的全新版本,不仅能实现多轴协同行驶,还加入了团队预研的多轴智能辅助驾驶算法。
对于团队里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来说,这个项目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成果,还有科研理念的传承与个人品性的锤炼。
项目名称“驶智不渝”有什么含义?徐浚这样回答记者:“‘驶’代表运输装备,‘智’是技术内核,‘不渝’则是团队对科技报国初心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