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相关成果(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东南网11月26日报道(本网记者 冯川叶)跨越五百年的闽琉深情,赓续不绝的“冷门绝学”近日迎来重大发展契机。由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5年度资助学科,是全国入选的六项“绝学”学科之一,也是该计划设立以来全省唯一入选的项目。
从“闽人三十六姓”的浮海远徙,到今日续写友好往来新篇,福建与琉球的情缘如何延续数百年?近日,记者采访了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谢必震,对福建与琉球两地的渊源进行了解读。
八闽学脉深耕琉球研究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之间,即今日冲绳地区。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诏谕四海,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宗藩关系。清承明制,中琉友好交往500多年,直到1879年琉球国为日本所吞并。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军占领琉球群岛,其行政机构及官方文件均使用“琉球”这一名称。1972年,美日通过私相授受方式完成琉球施政权的移交。此后,琉球群岛处于日本管辖之下,改设为“冲绳县”。自1879年至今,关于琉球群岛主权归属的历史与法理争议始终存在。
追溯福建师范大学与“琉球学”的缘分,从一开始便与福建本土的琉球历史遗迹紧密相连。谢必震介绍,1947年福建师大前身校的教师傅衣凌先生就开始了“福州琉球馆史迹调查”的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又由刘蕙孙先生带领的团队,开始调查琉球墓一些历史遗址,撰写了福州仓山白泉庵琉球墓的调查报告。其后福建师大一批教师都以琉球研究为主,在音乐、历史、美术、语言、体育等方面的中琉关系研究硕果累累。尤其跟日本琉球大学学者合作、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出版了七部《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自此,福建师范大学对琉球的研究,在对外交流、学术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突出显现了其学科优势。成立于1995年的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中琉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从“闽人三十六姓”绵延至今的五百年情缘
“明清时期,朝廷明确规定‘浙江通日本、福建通琉球、广东通东南亚各国。因此,500年的中琉关系是以福建为舞台的。”谈及福建与琉球的渊源,谢必震介绍,福建曾是中琉交往的唯一通商口岸。
而“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则是闽琉情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谢必震介绍,福建人多地少,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人向海外拓殖。明朝以前就有许多人到琉球讨生活。明代禁海,这些行走在福建与琉球之间的闽人就没有了生活的出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明廷颁敕,承认这些移居琉球闽人的合法地位,这就有了琉球闽人三十六姓。
“琉球社会的进步,闽人三十六姓功不可没。”谢必震说,闽人移居琉球,带去了先进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琉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思想的变化,儒学传遍琉球,官制、兵制、法制都遵循中国的样子,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经济、对外关系、造船航海、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都因为闽人移居琉球而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在上述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闽人三十六姓不仅是中国和琉球友好往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由于历史上福建与琉球古国的关系,两地人民的交流续写了许多友好的篇章。如福州琉球馆重修开放、福州琉球墓建立;冲绳地区修建了“福州园”、久米村发祥地纪念碑。1997年福建与冲绳建立友好省县关系;1981年5月福州与冲绳那霸建立友好城市关系;1988年9月泉州与冲绳浦添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1997年,厦门与冲绳宜野湾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近年来,福建与冲绳两地的友好交流在文化、旅游、青年交流等方面持续深化。琉球闽人宗亲会与福建宗亲会联系频繁,两会交流传为佳话。
琉球学助力东亚话语体系构建
环球时报社评指出,“琉球学”是一门对琉球的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中琉历史、琉球东亚关系史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其定位与中国学、韩国学、日本学并列,而非仅作简单区分。其核心研究围绕琉球的历史、文化与对外交流等多个维度展开。在历史方面,包括琉球的起源、与明清的宗藩关系及被日本吞并的过程等;在文化方面,涉及琉球语言、服饰、建筑、音乐及宗教信仰等;在对外交流方面,涵盖对外经济来往、朝贡贸易与周边国家互动等。“琉球学”研究对近现代“琉球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琉球学”入选国家级“绝学”学科扶持计划,意味着中国学界正以学术理性参与东亚历史叙事的重塑。中国“琉球学”研究将告别以往零散化、碎片化的状态,学科未来发展将呈现体系化、融合化与国际化等趋势。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层面的拓宽,更关乎中国在复杂地缘格局中话语体系的构建。
“琉球学建设并不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是学界、是世界性的学科建设,希望海内外学者,各界一起建设。”谢必震表示,目前福建师范大学的“琉球学”学科建设,诚邀学有专长的学者加盟,共同建设好琉球学。目前学科在聘用海内外学者、数据库建设、数字博物馆建设、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学术刊物、学术研究、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有完备的计划,他们将与海内外学者一道,不遗余力地建设好“琉球学”学科。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柔远驿(琉球馆)(图片来源:一线台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