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黄琼芬 通讯员 吴圣超)

安溪县城全景
今年以来,安溪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奋勇争先、再上台阶”目标,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大拼经济、大抓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当下的安溪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8位、投资潜力百强县第9位。安溪,正从传统茶乡向现代化县域深刻转型,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绘就传统与现代交织、发展与民生共进的新画卷。
创新驱动
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比翼齐飞
走进位于安溪县湖头镇的闽光钢铁厂区,机器轰鸣、焊花闪烁,一座总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的炼钢项目正全速推进。
作为省重点在建项目,安溪县三钢闽光产能置换(泉州闽光部分)炼钢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90%。转炉和连铸已率先投产,LF炉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预计于今年底全面竣工。
“我们淘汰了原有的3座50吨转炉及3台4流连铸机,新建了2座100吨顶底复吹转炉、2台R10M六机六流方坯连铸机及1座100吨LF钢水罐精炼炉,并预留了VD炉位置。”泉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标是全力打造一个智能化、绿色化、超低排放的钢铁产业新标杆,为地方先进制造业注入强劲动力。”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今年以来,安溪县以“项目提效年”为抓手,聚焦“产业提级、城市提质、民生提档”,实行“五比五争”,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加速落地。1—9月,安溪县55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3.4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6.88%,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始终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面对县域企业规模偏小、龙头带动不足等瓶颈,安溪启动“县域重点工业企业三年倍增行动”,筛选100家重点企业纳入培育库,配套设备更新、要素保障、融资服务等14项专项政策,系统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在安溪,传统与新兴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深度融合、协同并进。传统产业方面,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连续十年蝉联全国茶叶类榜首,藤铁工艺不断创新、扬帆出海。新兴领域方面,光电产业已引进企业20家,形成“衬底—封装—应用”的百亿级产业链。空天信息、影视文化、新能源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与传统产业交织融合,推动着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四链协同”。
今年上半年,安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426.42亿元,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3%,跃居泉州市首位;(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工业投资与技改投资分别完成77.77亿元和42.71亿元,增速达13.1%和25%;实际利用外资1120万美元,同比增长89.2%,增速位居全市第三。
2025年,安溪县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48位、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9位。如今,安溪正朝着建设“中国百茶供应链集散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同步布局藤铁家居、光电产品等供应链体系,以高质量供应链赋能县域经济,走出一条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比翼齐飞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产城融合
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颜值更靓丽,生活更美好!”驱车行驶在安溪县炭坑内片区,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两侧高楼拔地而起,远处青山如黛、绿水环绕,公园里游人悠闲漫步——眼前的景象,让当地居民连连感叹“大变样”。
这片位于凤城镇与城厢镇交界的区域,几年前还是一片“低效洼地”:山体与河谷交织,土地零散、利用率低;作为城乡接合部,厂房与民居混杂,国有与集体用地权属交织,民生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唯一的交通干道二环南路,承担着市政与过境双重功能,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
转机发生在2022年。安溪县启动炭坑内片区改造项目,明确将其定位为“以生态居住、商业中心为主,商务办公为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过系统推进生态治理、盘活低效用地、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区域整体焕新。
如今走进片区,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领秀天地产业园等高新项目已相继落地。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安溪县同步配建人才大厦、县第十七小学及幼儿园、龙湖山公园、县医院门诊楼及公共卫生中心等全要素服务设施,一个便捷宜居的“15分钟产城融合圈”正蔚然成形。
作为典型的沿海山区县,安溪长期面临“山多地少”的制约,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仅50.6平方米,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面对这一现实,安溪紧抓泉州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机遇,积极探索存量土地再开发路径,全力挖掘土地潜力,以城市更新驱动产城融合。
近年来,安溪坚持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以“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为抓手,精雕细琢城市肌理,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截至今年6月底,安溪县列入市级第一批“抓城建提品质”项目共165个,已开工150个,累计完成投资89.01亿元。
放眼安溪,城建项目正梯次推进、落地生根:龙桥新区高标准规划,瞄准未来城市拓展主战场;溪禾山“海丝茶缘”文化街区加快建设,茶香与商机在此交融;虎邱镇“蓝泊湾”福道系统建成投用,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这些项目不仅刷新着城市的面貌,更持续赋能产业升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产城融合,风头正劲。安溪县住建局局长易雷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和八大产业链定位,紧盯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培育优质产业生态,激发区域商贸活力。”安溪,正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城融合新格局,推动产业、城市与人才协同发展、活力共生。
城乡共富
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齐头并进
称茶、注水、计时、出汤、品评……近日,2025年秋季湖上乡“中华一家亲·茶香聚畲乡”铁观音斗茶赛成功举办,161个精选茶样同台“论剑”。以茶为媒,此次活动既集中展现了“湖上好茶”的卓越品质,也彰显出该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安溪以“一叶五金五银”特色农产品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其中,闽南乌龙茶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名单,获中央财政奖补2600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此基础上,安溪扎实推进56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2个“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统筹推进7个“五好”乡镇、26个省级示范村、29个“启明星”村和8条市级示范线建设,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乡村振兴示范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安溪创新构建“一核一辅多带”县域发展新格局,将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龙桥新区,推动中心城区与官桥镇、龙门镇联动发展、实质同城,有效拓展城市骨架与发展腹地;同时,着力提升湖头镇对中北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安溪北部城市副中心;并以多个“产业强镇”为支点,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城乡融合廊道。
乡村振兴的成果,正转化为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生动场景。在虎邱镇,总投资约3280万元的蓝泊湾福道系统,成为安溪首个省级福道精品工程,串联起山水景观与人文景点,成为群众游憩健身、观光赏景的公共空间。在感德镇石门村,引入台湾“爱玩客”团队参与村庄规划,以文化公园建设带动整村风貌提升,实现从“无名小村”到“新晋网红”的美丽蝶变……
在夯实“硬政绩”的同时,更注重民生“软服务”的提升。今年组织实施29件民生实事,涵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服务、道路交通等领域,推动民生项目全面落地,让茶乡人民真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温度。
经过不懈努力,安溪城乡共富成果显著。7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的底色愈发鲜明。如今的安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茶乡人民安居乐业,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