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填补中国瓷器史空白!福建发现西周早中期原始瓷窑址
www.fjsen.com 2025-11-27 21:06:21 来源:新福建

作者:记者 赵文娟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在武夷山市黄柏村官庄自然村的竹林坑盆地,一座沉睡了约3000年的西周早中期原始瓷窑炉,随着考古队的发掘,正从历史的尘埃中缓缓苏醒。

“这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西周早中期原始瓷窑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先秦原始瓷窑‘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实证。”11月24日,在武夷山市竹林坑窑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验收会上,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对记者说。

竹林坑窑址

考古填补空白:

串联先秦原始瓷史完整序列

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

福建省考古院副院长、竹林坑窑址考古发掘领队羊泽林回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平市普查队在武夷山市武夷街道黄柏村竹林坑盆地边缘的一片板栗园内,发现了一些原始瓷片和成片的红绕土、窑碴等。凭借专业敏感,普查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重要的西周时期的原始瓷窑址。2011年,竹林坑窑址被列为全国100处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

2011年11月,竹林坑窑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启动。短短1个月内,考古队在130平方米的区域内,惊喜地发现三处西周早中期洞穴式窑炉遗迹,经碳14测年确认,窑址距今约3000年,产品以“厚胎薄釉”为典型特征,器形涵盖豆、尊、罐等。

2011年发掘的Y1窑炉遗迹 赵文娟 摄

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瓷器考古界的重大空白:在此之前,全国已发现的100多处先秦原始瓷窑址主要集中在浙江德清、湖州一带,覆盖夏商、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等时期,唯独缺少西周早中期这关键一环。“就像一本完整的陶瓷史少了核心一页,现在终于找到了!”复旦大学教授、博导,著名陶瓷专家郑建明说。

出土陶瓷片(受访者供图)

长期以来,关于原始瓷产地的“北方起源说”与“南方起源说”争执不下。2023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团队对窑址出土瓷片进行科技检测,结果表明: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陕西周原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等北方遗址出土的大量“厚胎薄釉”类原始瓷,其胎釉成分与竹林坑出土的产品高度吻合。这为“南方起源说”提供了“实锤”。

保存最为完好:

揭秘西周早中期原始瓷工艺

在竹林坑窑址核心区,记者看到两条洞穴式窑炉静静卧于山坡上。

“这是目前全国绝无仅有、保存最好的先秦原始瓷窑炉。”羊泽林指向窑壁,“火膛、窑室、窑顶、出烟口,甚至高温烧结形成的暗红色烧结面和火膛堆积都完整保留。”

火膛(受访者供图)

窑门(受访者供图)

窑室(受访者供图)

此前,浙江等地发现的先秦原始瓷窑炉多仅存底部,难以复原全貌。而竹林坑窑炉的完整性,为复原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目前,考古队正联合中科大团队,利用三维建模模拟火焰走向与温度分布,并联合建阳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复烧实验,重现古法烧造过程。

今年6月,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李泽群博士团队在国际知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发表研究论文“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to-porcelain wares of the Wuyishan cluster in Southeast China”(《中国东南部武夷山窑群原始瓷器的化学成分》),揭示了武夷山原始瓷窑址群产品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李泽群博士团队发表在国际知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的论文

研究发现,当时的工匠不仅懂得就地取材,利用窑址附近广泛分布的瓷石作为制作原料,还能“因器选料”,制作大型器物时,会提高坯体中氧化铝含量以增强器物强度。此外,不同窑址产品在釉料成分、烧成状态上存在差异,这说明工匠可精准调控烧成工艺,且各窑址专注于特定质量产品的生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周早中期,这里已是一个技术成熟、专业化程度较高、并能稳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窑业中心。

今年,考古队在原有窑炉附近又发现一座结构更原始、年代更早的长条形龙窑。羊泽林说,两座窑炉的对比研究,为探讨中国早期窑业技术发展脉络提供了珍贵样本。

今年新发掘的窑炉 赵文娟 摄

此前,考古队还发现了作坊区,包括淘洗池、排水沟、晾晒平台,还原了原始瓷从原料加工到烧造的全流程,让竹林坑窑址成为一部“活态的原始瓷工艺教科书”。

文明交融之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福建力量

竹林坑窑址的意义,远不止陶瓷史范畴,更在于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历程的关键物证。

西周早期,礼制初建,青铜器虽为重器,但数量稀少、珍贵异常。原始瓷因其质地坚实、釉面光洁,成为礼制体系的重要补充,广泛见于北方周原、燕国大墓与南方贵族墓葬。竹林坑窑址出土的豆、尊、罐等,形制与中原同类礼器一致,说明福建已深度融入当时的礼乐文化网络。

修复后的原始青瓷豆(受访者供图)

修复后的原始青瓷豆(受访者供图)

修复后的原始青瓷豆(受访者供图)

修复后的原始青瓷豆(受访者供图)

修复后的原始青瓷罐(受访者供图)

羊泽林推测,这些器物从竹林坑出发,翻过武夷山脉,由水陆通道北运,经随枣走廊到达南阳盆地,最终到达西周王畿周原、丰镐,再赏赐给各诸侯国,最终形成一条连系闽北与北方的“原始瓷之路”。

北方和湖北地区出土西周原始瓷的产地和流通(受访者供图)

竹林坑窑址类型原始青瓷在省内分布图(受访者供图)

“福建在先秦时期的文明贡献,以往多被忽视。竹林坑西周原始瓷窑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让我们看到,闽北先民以勤劳与智慧,搭建起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华文明进程贡献了福建力量。”羊泽林感慨道。

目前,竹林坑窑址田野考古发掘暂告段落,但研究与探索并未停止。窑业技术与闽南苦寨坑原始瓷窑址、浙江先秦窑址之间有无关联?生产者是本地族众还是外来匠人?窑址与周边高等级墓葬有何具体联系?……这些关于竹林坑的谜题,仍有待一一揭晓。

责任编辑:孙劲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