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2025年11月27日上午,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闽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并以联组会议形式开展专题询问。本次专题询问主要内容是: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法规贯彻落实情况,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提升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的对策措施等。
记者从专题询问上了解到,2024年,闽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50个国控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100%,其中Ⅰ~Ⅱ类优质水比例达98%,比“十四五”初期的2021年提升18个百分点,闽江流域的干流首次实现水质全优,水质居全国独流入海江河之首。
2025年1—10月,闽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继续稳定向好,今年强力攻坚闽清梅溪口断面,国控断面Ⅰ~Ⅱ类优质水比例今年有望达100%,取得了明显成效,将实现全流域优质水的历史新突破。

设计:陈文贤
闽江流域生态资源丰富,蕴含巨大的生态价值。专题询问中,相关部门也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介绍。
省发改委副主任王忠表示,多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改委通过统筹推进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闽江沿江地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闽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山区沿海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闽江流域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速,福州形成新型功能材料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明新材料产业五年来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完整的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链;南平市氟新材料产值超百亿,一批氟新材料产品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完善上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的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加快建设南平(福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等6个“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形成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大力发展上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培育壮大武夷岩茶、珍稀食用菌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超750亿元;加快发展“以竹代塑”,南平竹制品出口至全球109个国家;三明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建成34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积极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支持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三明在全国首创林票、林业碳票制度、累计直接惠及林农超8万人;南平市创新茶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落地全国首批生态茶园VEP贷款。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去年在三明市举办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创新举办全国生态产品推介展示,集中呈现“清新福建”“武夷山水”“下乡的味道”等特色品牌,以及福建省100余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果。
此外,省发改委还要持续推进“三个方面重点工作”。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写入全国首个经省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印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生态产品目录等20多份细分领域的具体方案,较为系统的构建了以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为统领的1+N政策体系。
持续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以闽江流域为重点,积极争取、梯次打造生态文明试点示范。推动上游南平、三明等地区围绕碳达峰、绿色金融等领域重点探索,南平入选国家碳达峰和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三明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同时,及时凝练总结试点经验,13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经验经国务院同意全国推广;福建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连续三年在全国生态日主场交流发言、两次得到中央深改委的肯定推广,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攻坚队。
持续加大资金支持。2024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省级预算内投资超34亿元,大力组织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助力闽江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陈永共表示,省自然资源厅在完成闽江河口湿地公园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闽江全流域的确权登记。在闽江上游三明等地,探索开展基于自然资本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摸清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
在创新制度机制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评估机制,制定符合福建省实际的价值转化指南,推动形成“评估-提升-再转化”的良性循环。探索通过收储、租赁、入股等方式,推动多要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提升资产配置的效率、效益。立足闽江上游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巩固提升南平、三明等地试点成果,积极推广“水美经济”“森林生态银行”等做法,推动自然资源产业化经营,培育绿色新动能,努力把福建省的生态优势真正变成发展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