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8日讯(本网记者 林夏悦)在福州第一技师学院的实训车间里,金属切削的细微声响与数控机床的低沉嗡鸣,共同谱写成一首工业交响曲;在厦门的美发工作室中,AI系统正为顾客呈现真实模拟发型的未来图景。两个领域看似相隔甚远,却共同印证了同一个趋势:在福建,传统的“匠心”正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驱动技能人才迈向高素质、专业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力。

日常工作中的张榕宾。张榕宾技能大师工作室供图
2025年末至2026年初,福建省将迎来新一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场技能盛会背后,是“十四五”以来福建技能人才建设的丰硕成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预计达800余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80余万人;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65个,形成了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近期落下帷幕,福建参赛选手在赛场之上奋勇争先,凭借扎实技艺斩获1银2铜及44个优胜奖,交出亮眼答卷。本次赛事中,福建共有20个参赛项目跻身全国前十,其中14名世赛项目选手成功入选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较上一届新增12个入选名额。
近年来,福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世界级、国家级各类技能赛事中持续绽放光彩,频频刷新佳绩,充分彰显出“福建匠才”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与强劲的综合实力。
0.01毫米的精度:制造业的“匠心密码”
走进张榕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橙灰相间的实训台整齐排列,高精密数控设备发出富有节奏的运转声。学生杨锐兴正俯身于数控车床前,借助卡尺反复测量一个微小零件,专注的神情流露出对精度的极致追求。这位在福建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技工,去年12月夺得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金牌,今年9月又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目前正全力备战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

杨锐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张榕宾技能大师工作室供图
“作品精度要达到0.02毫米,这差不多是一根头发丝的八分之一,误差则不能超过正负0.01毫米。”杨锐兴的指导老师张榕宾语气中透着匠人特有的沉稳。张榕宾是业内公认的“金牌导师”,同时,作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他所领办的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养出包括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吴鸿宇在内的多名优秀技能人才,8人获评省级技术能手,5人入选“技能雏鹰”。
“数控铣工既要精通编程,又要娴熟操作,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张榕宾介绍,“学院从早期使用工厂淘汰的设备,到如今配备产业级精密仪器,教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福州第一技师学院还创新推出“543”特色学徒制模式,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常态化研修,助力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政策的持续赋能,为技能人才成长开辟了畅通渠道——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相关高职分类招考政策及全省高技能人才激励相关规定,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指定赛事中获得对应等级奖项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可免试录取到对口高职专科专业;同时,这类获奖选手在企业招聘、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场景中,将享受就业优先对接或推荐的相关政策支持。
如今,从中核二三建设公司到福建奔驰,从高铁建设一线到高端制造车间,一批批从工作室走出的技能人才正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成为“福建智造”的重要支撑力量。
AI+美发:科技重塑“顶上功夫”
当精密制造在微米间追求极致,生活服务领域也因科技赋能而发生着深刻变革。不知道哪种发型能改变脸型?理发总是剪完才发现不合适?染发时觉得色卡太“抽象”,缺乏真人实证?在厦门市名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蔡艺卓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字技术正为传统美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AI发型设计系统——“照型师”微信小程序界面
点开“照型师”微信小程序的“预见”页面,发型长度、刘海样式、纹理、颜色等多种选项映入眼帘。记者上传个人证件照,随机选取一款短发模特图,系统随即基于人脸特征智能生成了效果图。生成后,用户不仅能对比理发前后效果、自由擦除并修改发丝轮廓,还能预览新发型与冷、暖、中性等色系的搭配,甚至细致到浅色或深色的发束染发效果。
尝试不同发型,每处细节清晰可见;调整各种发色,新造型即时渲染。这正是蔡艺卓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首创的AI发型设计系统带来的体验。“烹饪讲究‘适量、少许’的意境,但美发艺术需要精准到毫厘之间的科学、标准与真实。”蔡艺卓微笑着解释。传统美发行业中,顾客与发型师的沟通偏差常常影响最终效果,而AI系统则直击这一痛点,让顾客实现“先试后做”“所见即所得”,也让发型师能提供多样化方案,既提升了沟通效率,也减少了“剪毁”的遗憾。
“十四五”期间,工作室获得的10万元省级补助及属地配套资金,重点投向了AI发型设计系统研发和VR教学体系建设。目前,工作室已与厦门技师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将前沿技术融入美发教学,未来计划梯队式培养更多新时代美发人才,在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技能竞赛中争金夺银。
尤为难得的是,技术创新之外,工作室同样致力于传承中华美学。2023年,国内首家美发博物馆在厦门开馆,展出了蔡艺卓从国内外收集的5000多件藏品及众多珍贵资料。他还连续17年举办世界美发大会,吸引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同时开展“百名盲人就业培训计划”和盲人专属洗护产品研发,让技能之光照进更多需要的角落。
蔡艺卓谈到,随着时代发展,大众对“美发”的刻板印象正逐渐消解。他目睹众多手艺人不再故步自封,而是主动走出小店,持续学习,将技能发展为事业。展望未来,他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帮助从业人员提升审美水平,打造出更多兼具创意与价值的潮流作品,推动中国美发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政策沃土:滋养人才成长的“福建经验”
从张榕宾工作室的精密机床,到蔡艺卓工作室的AI系统,技能人才的蓬勃生长,其背后是福建省精心浇灌的人才政策沃土。“资金拨付快,服务态度好,我们对政策的知晓度高。”蔡艺卓为福建的人才支持政策点赞。他表示,工作室将传递培育人才的接力棒,乘势而上,持续培育新人,鼓励更多技能人才在广阔的舞台上切磋技艺、展现风采。

蔡艺卓进行培训指导。蔡艺卓技能大师工作室供图
“十四五”期间,福建接续实施“技能福建”行动和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精心打造“匠心技能”品牌,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全面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五年来,全省开展补贴性培训259万人次,建成100个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有效破解了“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
张榕宾对此深有感触:“从设备更新、校企合作,到学生获奖受激励,每个环节的进步都清晰可见。”他所领办的工作室,正是这套政策体系在精密制造领域结出的硕果;而它也已成为福建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孵化基地,让更多本土技能人才扎根八闽、服务地方发展。
随着202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临近,福建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将迎来新一轮检验。无论是攻坚核心制造技术的“大国工匠”,还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大师”,从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到民生服务的各个领域,福建的技能人才正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