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岛内这些地方易积水 大雨中行车要慢和稳

我市昨日降雨分布图,蓝紫色部分为强降雨区。
厦门晚报讯(记者 杜世成 通讯员熊浩天)昨天一天,我市的局部雨量惊人:大嶝24小时雨量最大,达295毫米。
不过,这场降雨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岛内南部及翔安南部,岛内北部和岛外大部分内陆地方雨量较小,普遍为小到中雨量级,局部还不到10毫米。具体是:会展196毫米、黄厝184毫米、鼓浪屿172毫米、松柏163毫米、澳头166毫米、狐尾山中心站114毫米。
前埔就位于这个强降雨带范围内,6小时最大雨量185.5毫米,降雨强度为自1953年以来降雨强度第三大,第一大为229.6毫米,出现在1973年;第二大199毫米,出现在1989年。前埔一带也成为我市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昨天,市气象部门一天之内,将暴雨预警升了三级,从黄色一直升到橙色,这在我市历史上较为少见。据悉,暴雨预警分为四个级别,其程度从轻到重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这么强的降雨是怎么出现的?气象部门说,主要是一个西南急流带来的,加上高空有冷空气配合,在沿海出现了一条狭长的强雨带,这条雨带从前天深夜到昨天早晨过境厦门沿海,给这片区域带来强降水。
气象专家说,此次降雨由于集中在沿海一线,对处于内陆区域的水库来说,增水效果并不明显。
厦门历史上最大的单日降雨记录出现在2000年6月18日,狐尾山中心站雨量达到315毫米。5月份最大降雨出现在2006年5月18日,单日雨量达到212毫米。
【应对】
严密监测,严防山体滑坡
昨天下午5点,副市长张灿民召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会议,对防汛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要求,各区各单位要针对前一阶段排查出的隐患,特别是城乡低洼地、城市排水系统、病险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海堤、河道、水闸等),地下通道、地下车库和商场、道路和桥梁、工地深基坑和围墙、地质灾害隐患点、山地公园景点等可能受涝的部位和区域,要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暴雨过后,要及时组织对受淹地区进行全面消毒,对浸泡过的房屋进行安全性检查。
危险地带的群众,要及时组织转移,并妥善安置。在降雨未结束前,严禁转移人员擅自返回。
昨天暴雨导致的5名死亡人员中,有3人死于山体滑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区和国土、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所有易滑坡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筑工地、低洼地带和危房等危险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对重点监控的区域、危险地段要派专人值守,严密监测,做到一旦发现险情,马上组织群众转移,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 (记者 杜世成)
【提醒】
大雨中行车要慢和稳
慢和稳,是暴雨中行车要记住的两个要点。
汽车维修师傅老陈说,行车时,先要控制车速,车速越快,惯性力越大,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司机的操作无法反映到车上,会有安全隐患,“尽量使用二挡或三挡,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
其次是要保持车距。车辆在湿滑路面上的制动距离大约是干燥路面制动距离的3倍,再加上雨天行车视线不佳,能见度低,车距太近会被前方高速行驶的车辆带起的水雾模糊前挡风玻璃,“至少应保持两个车身以上的车距,雨太大,可以打开双闪警示灯提醒后车”。
在越过沟坎和下坡时要特别注意。一旦感觉失控,要保持镇定,不要踩刹车或乱打方向,应及时收油,踩下离合器踏板保持原状跑一小段,待轮子重新抓地,马上控制方向。
经过积水区时,应使用低挡并稳住油门,一气通过,不要中途停车、换挡或急转方向,即便使用空挡,也要不断地轰油门,保持发动机的排气压力高于水压,“一旦汽车熄火,排气管会立刻回流进水,造成排气系统损伤”。
陈师傅还建议,大雨过后,不管车辆有无异常,最好还是去做一次全面“体检”。(记者 朱俊博)
【分析】
厦门能扛多大暴雨
厦门能扛多大暴雨?记者从市防汛办了解到,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目前岛内主城区的防洪标准可以达到30年一遇的水平,岛外主要溪流的防洪堤都已按照2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防汛办专家说,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一遇”是针对具体的测量点而言的,根据该片区暴雨洪峰的流量计算出来的,不同片区不一样。
比如,2008年6月13日—14日,我市遭遇一场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93毫米,其中,马巷最大1小时雨量达88.5毫米,降雨强度达150年一遇,为历史罕见;24小时雨量达248.5毫米,降雨强度达10年一遇;而海沧最大1小时雨量为73.5毫米,最大3小时雨量为127.5毫米,降雨强度均达30年一遇。
再比如,2005年8月12日至15日,受台风“珊瑚”影响,我市全市普降暴雨,全市平均过程雨量超过300毫米,而汀溪水库的过程降雨量达到507毫米,为50年一遇。那次暴雨给厦门带来了3.8884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口8.4919万人,因防御工作及时到位,没有人员伤亡。
市防汛办说,受台风及短时强降雨影响,每年我市都会发生多处城市主干道积水、交通严重受阻、部分区域被淹、内涝严重等问题,暴露出我市防洪排涝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我市每年都会重点整改一批洪涝隐患点。( 记者 杜世成)
【盘点】
岛内这些地方容易积水
每次下暴雨,都有一些地方容易积水,做好这些隐患点的整改,都是每年备汛工作的重点之一。下穿隧道、地下通道,一直是暴雨内涝的重灾区。而其他易涝点,也大多位于地势较低的地区,短时暴雨时,排水系统难以承载超负荷的雨水。
■鹭江道第一广场
■湖滨中路茶叶厂前
■公园南路、公园东路中山公园
■云顶中路市政大厦段
■仙岳路湖边水库段
■仙岳路西浦路口
■莲岳路仙岳路路口
■嘉禾路吕厝路口
■何厝村靠环岛路低洼地(何厝闸门)
■湖滨南路(非矿~后滨路口) 南北两侧
■湖滨南路南侧(百脑汇)前
■湖滨南路南侧(角滨路口~斗西路口)
■湖滨南路南侧(金榜路口~湖滨东路路口)
■莲前铁路下穿通道
■吕岭路铁路下穿通道
■官浔一路下穿滨海西大道下穿通道
■湖里大道-环湖里大道下穿通道
■环岛干道软件园下穿通道
■云顶中路下穿仙岳路隧道
■环岛干道会展中心下穿隧道
■环岛干道仙岳路下穿隧道
■莲坂北车行地下通道
■金湖路铁路下穿通道
大雨中走路尽量别蹚水
昨天,鹭江道开元路口因路灯漏电致一人死亡。电业局提醒,雨天容易触电,走路遇积水,尽量不要蹚水,蹚水时尽量不要靠近电器、小广告牌、灯箱等。(文/记者 杜世成 图/舒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