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锚定向海图强目标。加快建设“海上福建”、释放“海”的潜力、向海图强,既是福建发挥自身优势的题中之义,也是融入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当天,福州港口发展中心举办首届“福州港开放日”活动。“可以说从船进入外海的锚地开始,经由航道到达泊位,再到港池作业,我们实现了全作业流程数字化监控。
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地上。保护海洋,要坚持陆海统筹,坚决防止入海口变成排污口。保护海洋,还要牢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最优绩效。
进入新时代,海洋经济前景广阔。深耕蓝色国土、壮大海洋经济,是大势所趋,更大有可为。眼下,福建正逐梦深蓝,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东南之滨,一座座海洋牧场充满生机,一项项海工重器挺进“深蓝”……向海洋要粮食、要动力、要未来,八闽渔歌传唱、产业正夯,奏响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1994年5月,一场关乎福州未来的会议,在四面环海的平潭召开,当时福州市的所有县委书记、县长都来了,主题是研讨如何建设“海上福州”。在这一系列关于海洋经济的重要论述指引下,面朝大海的福建与海结下的不解之缘有了更深更广的联结。
乘着东山岛“全域旅游”的东风,古老的澳雅头变身游艇码头,成为游客玩海打卡的好去处。发家致富的铜山海商热心家乡公益,捐资修建铜山外城抵御海盗、重修南溟书院等,事迹至今在东山仍广为传颂。
当海洋生态保护的议题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我们看见福建是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建立起新的平衡,打造现代海洋强省的重要发展“地基”。
“深沪庵山沙丘遗址系福建省首次发现并考古发掘的沙丘遗址,填补了福建沙丘遗址发现发掘的空白。”吴金鹏说,作为泉州已发现的最早海洋文明遗址,该遗址具有海洋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地域土著文化特点。
在石狮,有两座饱经风霜的石塔,矗立于金钗山与宝盖山上。这三处与石头有关的古迹,就是石湖码头(林銮渡)、六胜塔以及万寿塔,它们见证着千百年来的海丝传承,被亲切地称为“海丝三宝”。
20世纪80年代,由于海岸采砂、近岸养殖等活动,观音山沙滩逐渐侵蚀退化,天然海滩几近消失,只留下后方一堵直立护岸守着岸线。在广西茅尾海沙滩,海浪波能较弱、沙滩易泥化,团队研发了弱动力海岸波能调控技术,成功营造海滩,增加滨海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