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家陈建民的“候鸟式”科研生活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14-07-06

陈建民正在田间向学生授课。

东南网7月6日(本网记者 颜财斌)“他比青蛙还利害,田间的青蛙都知道冬眠的时间,他永远没有休息的时间表”、“福建——海南——福建,他没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他在向纬度变化索取科研时间和效率”、“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田间,观察、实验、记录、筛选”……说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民,从农民到经销商学生、从单位同事到种子收购商,对他的评价都是“少言”、“实干”、“很棒”。

研发福建自己的水稻

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开始的稻瘟病深深触动了陈建民,从1988年就读福建农学院农学系开始,陈建民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稻瘟病的产生和防疫办法,1992年毕业回到家乡就职泉州农科所水稻研究室后,他更是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水稻是福建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没有了水稻,我们吃什么,吃的安心和放心吗?”

据介绍,福建早期的水稻品种基本来源于浙江和广东,因种植地理位置、土壤以及气候差异,水稻适应性较差,问题频出,在生产和收获中福建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陈建民被分配到泉州农科所后,随着其接触面和研究面的深入,经过多年研究及筛选,最后从国际水稻种子库中选定一份对稻瘟病抗性好、米质 优的品种与福建常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成一种适合福建地域生长、抗病性好、米质优的水稻新品种,解决了福建长期水稻种植靠引进的问题。“当时选定种植基地在三明宁化,为了观测适用性成果,此后的近十年往来泉州宁化已经成为工作的一部分。”陈建民说,因为心中有期待,所以什么交通不便、高温酷暑、蚊虫叮咬已经顾不上思考,也或许那时候因为年轻,身体好。

然而这仅仅只是陈建民的起步之作,为了突破传统杂交育种在方法和技术上的局限性,20多年来他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避艰辛,常年扎根在海南和福州吴凤、寿山以及沙县、泰宁等山区育种基地潜心育种,培育以“闽恢3301”为代表的一批优良杂交稻种质材料,大批新育成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在国家和省级试验中表现高产、米质优、抗逆性强,并在审定后的2-3年内迅速在福建省和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优良恢复系“闽恢3301”是福建水稻育种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之一,具有优质、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制种产量高、抗稻瘟病等特点,利用“闽恢3301”配组培育的系列杂交稻新品种不论在区域试验、生产示范阶段,还是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均表现突出,多数杂交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产量比对照增产超过10%,且具有米质好、稻瘟病抗性强和适应性广等优点,深受种子商和农户喜爱。目前累计在生产上推广2500多万亩,以每亩多产50公斤计算,已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30多亿元。

福建泰宁、尤溪主攻育种和适应性试验,广西、安徽、河南湖北主要为品种推广适种植试验,海南则利用起热带气候特点进行育种和南繁种植。陈建民介绍,目前主要田间生产时间为福建4月—10月,海南10月—次年4月,“之所以在海南适种育苗,主要因为那边气候条件特点好,我们可以‘抢种’一季,为试验多点时间,多点机会”。

“水稻种业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靠育种创新,没有王锋和陈建民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公司很难赚到钱。”福建省科荟种业公司总经理李伟明是陈建民在泰宁的种子科研基地提供方和收购商,他在描述印象中的陈建民时向记者打趣地比喻道:“他比青蛙还利害,田间的青蛙都知道冬眠的时间,他永远没有休息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