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志伟和他收藏的抗战主题徽章。

□本报通讯员 孙卫锋 本报记者 陈荣富文/图
东南网8月25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孙卫锋 本报记者 陈荣富 文/图)“唐老师,你帮忙断断这枚徽章的真伪如何?” 8月13日,一名黑龙江的藏友通过微信,将收藏的徽章图片发给唐志伟。
放大图片,从多个角度端详徽章的细部特征后,唐志伟立马给予答复:“从字体来看,这是电脑字;从材质看非铜质,露有铁色锈痕;制作工艺比较粗糙。我综合断定这是仿造章。”
工作之余,在自己牵头建立的“徽章收藏文化中心”微信群里,与全国各地的数百名网友分享收藏徽章心得,探寻背后的感人故事,这在唐志伟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唐志伟,莆田市边防支队北高边防派出所教导员,也是远近有名的“章痴”——入伍20年,花费工资津贴30万元,多方收集了自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纪念徽章300多枚,成为公安边防部队收集抗战主题徽章第一人。
倾心收藏
唐志伟老家在河北邢台,从小爱看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入伍后,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逐步喜欢上了抗战纪念徽章收藏。他觉得,每一枚徽章的背后,都记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铭刻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收集徽章,就是保留那段历史的记忆。
2005年3月,唐志伟在网上淘宝,无意中发现有网友在拍卖一枚“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章”。“当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枚纪念章记录的正是抗战史上最值得纪念的那段岁月。”唐志伟立即联系卖主,以2000元价格将其买下。
唐志伟收藏了7枚“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念章,这是当年赠给参战将士和医护人员的纪念品。作为上海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实物见证,这7枚徽章如今已是凤毛麟角。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处有同类馆藏,这些徽章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他的藏品中,有一枚喜峰口罗文峪战役受伤纪念奖章。喜峰口罗文峪战役是长城抗战的一部分,也是抗日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1933年,日军向长城大举进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士组成500人的大刀队,趁夜色潜入日军阵营,以480人壮烈牺牲的惨重代价,砍杀了大量日寇。《大刀进行曲》由此流传,唱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军民为之热血沸腾。
因为在福建服役的缘故,唐志伟曾留意过自己的收藏中却鲜有福建抗日题材的徽章,这成为他很长时间里的遗憾。一次,一藏友透露有一枚1940年的“克复平潭胜利纪念章”。唐志伟一听心就醉了,赶紧和对方商量,最后拿出珍藏已久的另一枚徽章,与对方“以藏换藏”。
热心办展
唐志伟平日里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却在收藏抗战徽章方面一掷千金。2007年,他从网上看到藏友展示一批中国共产党抗战徽章,包括“抗大”毕业证章、八路军荣誉战士等。面对这批弥足珍贵的徽章,他兴奋得吃不下饭,赶紧打电话跟妻子商量,请求“特批专项经费”。一听说要花3.5万元换取10枚徽章,妻子马上拒绝了:“这可不行,这是巨款哪!”唐志伟又是拖地板又是下厨做好吃的,反复央求,终于换来了心仪已久的徽章。
今年6月,莆田籍抗战老战士陈老向唐志伟打来电话称,在搬家中不慎遗失了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请求帮忙再找一枚。带着对老前辈的敬仰之情,唐志伟专门登门走访,还把自己收藏了10年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赠予他。老兵新兵促膝长谈,回顾抗战历史,二人越聊越投机。
收藏既是记忆,更是追思和再教育。每年的8月15日抗战胜利日前后,唐志伟都会带着一大包沉甸甸的徽章,上高山下渔排,入社区进学校,举办抗战徽章巡回展,讲述各个徽章背后的故事,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缅怀为民族生存抛洒热血的先烈。10年来,他已经举办了150多场次巡回展。
“我要把这些徽章按照先后顺序,系统编撰成抗日战争徽章图册,让年轻一代更加直观地认识那段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唐志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