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9日讯(福建日报 邱洪福 陈松)牛田村是光泽县华桥乡最偏僻的一个村庄,离乡政府所在地55公里,离县城71公里,但距江西省资溪县却只有25公里。所以,这里的人常说,牛田人进乡入县比出省还难。时至今日,虽然通村道路已经硬化,但进村班车仍然是隔天才跑一趟。
就是在这样偏远的大山里,陈巧金默默坚守在小学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4年。去年5月,她被查出患食管癌,但她只在福州做了几个疗程的化疗,就于当年11月初重返讲台,仍然承担着二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每周20节课的教学任务。
陈巧金出生于牛田村决斜组。1982年,她被石家庄一所中医专科学校录取。正当她为即将外出学习做准备时,乡亲们找到陈巧金,希望她能留下来,给村里的孩子当老师。原来,当时决斜有一个教学点,共24名学生,设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教室就在村头一座破庙里。临近开学,原来的代课教师嫌条件差、待遇低,辞职不干了,24名孩子只能待在家中。是继续上学升造,还是留下当一名代课教师?父亲劝她,还是学医好,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留在村里只是一名代课老师。可是,陈巧金说:“我是决斜本地人,我不留下,这些孩子就没人教,他们这么小,读不成书怎么行?”
通情达理的父亲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只是叮嘱她,既然选择了,就得干好。可一个班,24人,四个年级,8本教材,即使是一名老教师都难以把握,何况初出校门的陈巧金。一堂课下来,尽管她喊破喉咙,可教室里仍是乱成“一锅粥”。面对这样一个摊子,陈巧金除了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外,还尽可能抽出时间,为学生补缺补漏,同时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增坊、牛田小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1985年,为了充实村完小师资队伍, 陈巧金被调入牛田小学任教。虽然调入村完小,但身份还是代课教师,每月还是30元的代课工资。陈巧金说,一个月30元的代课工资她领了15年。而这15年也是她最忙、最累的一段时光,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抽时间参加函授学习。
说起进城参加函授学习,陈巧金用苦不堪言来形容。那时去光泽没有直通班车,必须到距牛田10公里远的增坊,先坐车到江西资溪,再由资溪转车到光泽。每次去县城上课,头天就得到增坊住,以便第二天能赶上早班车。回程更得掐准班车时刻表,要不就赶不到家。有一次,因向授课老师请教几个问题,没注意时间,结果只能乘晚班车到资溪,等搭便车到增坊时已是晚上7点多,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课程,她只好连夜徒步赶回家。
1997年,陈巧金顺利从南平师范毕业,至此她才摘掉教师前面“代课”二字。毕业时,同事劝她利用重新分配的机会离开牛田,乡中心小学也有意留她,可陈巧金却主动要求回牛田小学任教。她说:“牛田偏僻,外面教师都不愿进来,我是本地人,国家花钱培养我,我再往外走,对不起家乡人。”
2015年初, 陈巧金常感身体不适,同事劝她到大医院检查,她总是说:“老师少,我没什么大碍。”直到5月10日没法下床,她才请假去检查,结果查出患了食管癌。
陈巧金从福州化疗回来,几乎整个牛田村的家长都前往她家探望。
一个普通老师的病情,缘何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牛田小学校长陈田龙说:“是她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大家。”
刚调进村完小时,学校没有住宿,陈巧金只能跟同村孩子一样,带着午饭来校上课,并帮着孩子热饭、热菜。由于决斜到牛田有5公里的路程,有时学生在路上把饭摔了,她就把饭菜让给他们,自己就着白开水啃几块饼干凑合。路上,孩子走不动了,她就背着。她还常为孩子们担保学费。期末结账时,别的老师可领回补贴,她领回来的往往是一沓为学生担保的欠条。虽然至今她手上还留有几张收不回钱的欠条,可她所任教班级的学额巩固率却年年百分之百。同事调侃她是“老包头”。她总是笑着说:“没关系,等孩子们长大了会还给我更多。”
4月13日,笔者见到陈巧金时,她刚上完四年级数学课。她说:“化疗后,喉咙经常会发炎,但偏远小学,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请假,其他老师就得辛苦。只要能坚持,我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