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度提升协调发展新水平 风光旖旎的海湾公园,过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是非建设用地,在城乡规划中却属于建设用地。类似的“差异图斑”,厦门曾在相关规划中找出了12.4万处。 这个数字,足见规划“打架”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而从中盘活的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指标,也让寸土寸金的厦门坚定了“多规合一”改革的决心。 近三年来,厦门统筹整合各项规划,衔接基础数据、用地分类标准和用地边界,统一各类图纸坐标系与梳理各类规划差异矛盾,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一张蓝图”。 这张蓝图作用不可小觑。海沧大屏山曾经要规划建设一座星级酒店,酒店选址在大屏山的半山腰,建成后可俯瞰厦门岛。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这块土地都是作为建设用地的,项目的实施似乎不存在障碍。 然而,在蓝图上,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它处在“一张蓝图”划定的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内。经过协商,酒店项目被取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应作了调整,这才有了如今完整的大屏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蓝图也真正落实到了空间上,厦门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产城融合,加快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等岛外新城的规划建设,拓展形成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跨岛”的步伐已经迈开。过去受限于单中心城市结构而建设滞后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开始完善:地铁1-4号线、翔安新机场、海沧新港区、“两环八射”城市快速路系统等加快建设,并成为全国唯一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双试点城市。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也将大大提升城市发展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城市发展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在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也随之而上。厦门结合推进“三网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应急管理、防洪排涝、社区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等大数据管理平台……连续三届入选中国十大智慧城市,统一实名认证服务和预约挂号两个平台获世界互联网大会表彰。 厦门追求公共服务、生活素质和城市文化等内涵,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得以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