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力推“一侨一号“ 涉侨服务驶入”快车道“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肖和勇 | 时间:2016-10-20

新华网福州10月19日电(肖和勇)南非华侨庄先生的祖籍地在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福清市。今年秋季,其为女儿回乡落户入学,在福清市“一侨一号”网站注册实名账号,备齐了材料。这些资料从账户提交后,福清边防民警便可下载、流转及审批。

庄先生在此间可拨打服务热线“85541111”也可登录网站查询进度,提早安排回国行程。就这样,其犹豫四五年的烦心事——早前听说至少要2个多月、回国数趟——如今只用1个月左右就一次性办妥。

“时间短了,服务好了,侨胞侨眷对家乡的获得感就更多。”福清市当地侨联的严先生说,“一侨一号”融侨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快捷办理、“线下”靠前服务受到海外侨胞的普遍赞赏。

破解诸多难题

福清市旅外华侨华人有120多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华侨关系。福清市公安边防大队大队长王继军坦言,过去,华侨回国办理的各种手续业务涵盖多个部门,需多次回国,费时费力;华侨华人在异乡面临的维权难、因灾返贫的侨眷孤苦无依,这在涉侨工作中颇为常见。

服务华侨华人,既要有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更要有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今年来,福州市边防、侨联探索建立融侨服务互动工作机制,推出18项服务措施,推动涉侨工作驶上“快车道”。“一侨一号”融侨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从“一侨一号”网站,侨胞只需在网站注册一个实名账号,网站系统后来即为其建立一个档案。侨胞自行下载填写相关表格材料,可从账号后台提交。通过账号自动生成的服务单号,侨胞可在线查询办证进展。

福清市公安边防大队还开通热线“85541111”,方便旅外侨胞随时致电咨询相关事项。王继军介绍,这一网站上线3个月来,已受理380多单业务。

“一侨一号”网站还开发涉及旅外视野、忆家乡、涉侨法规、就业置业、扶贫救助等20多项服务。这一“互联网 ”平台逐渐被打造成福清籍侨胞的“百度”和家园。

“线上线下”提速

根据“一侨一号”网站发布的办事指南,庄先生为女儿办理回国落户手续,需备齐10多份材料。通过网站受理后,一些材料可在系统后台提交,一些材料边防部门可找到侨眷上门受理,部分材料甚至可通过海外邮寄。这使办事时间较以往缩短一半以上,而以往一个证件办下来大约需要45天左右。

过去,需回国多趟跑个晕头转向,如今许多环节可在指尖完成。让“程序”多跑路,让侨胞少跑腿,庄先生在此间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线上”有了“互联网 ”速度,“线下”更有种种藩篱要突围。王继军说,他们与当地侨联、侨办、刑侦、治安、出入境等单位签订融侨互动共建协议,打通了部门联动“任督二脉”。福清市还在侨胞侨眷密集的龙田镇、江阴镇、东瀚镇三地构建“村级”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当地侨联、综治、国土、司法、法庭、海洋等部门进驻窗口联合办公。

这些最前沿的“便民服务中心”已拓展为当地法律援助站和纠纷调解站。当地侨眷说,这些机构接地气,办事就在家门口,少了奔波又省了时间。其还能促进急难问题快处,矛盾纠纷一般不出村,侨胞侨眷没有后顾之忧。

在福清市沿海一些偏远村庄,边防部门还聘请“侨胞联络员”,为侨胞侨眷提供咨询、反馈困难需求,当地涉侨工作“最后一公里”正逐渐覆盖。

情暖侨胞侨眷

福清市江阴镇41岁侨眷林先生,早年在国外被抢劫中弹受伤后残疾,家中父母年迈,生活艰苦。当地“义工之家”协调为其解决低保、住房问题,“爱心基金”还定期上门帮扶。

福清市公安边防大队政委林叔水说,边防部门联合福清市义工俱乐部在江阴、东营和莲峰等地均成立“义工之家”。属地边防派出所还分别与当地侨联等多个单位联手成立“爱心基金会”,帮扶济困常年开展。截至目前,当地边防已帮扶困难侨胞370多户。江阴边防派出所联合江阴侨联、福州自贸片区保税港区办事处在下石村成立的“义工爱心基金会”已捐款65300元。

“一侨一号”服务平台运行,助推当地扶贫济困活动更精准。边防官兵将这些年在国外遭遇重大变故的37个家庭、65名失依儿童逐一建立帮扶工作档案,纳入帮扶对象。当地更是鼓励开通“一侨一号”实名账户的侨胞及时发布国内眷属实际困难。“一侨一号”网站定期更新发布“贫难侨”消息,发动热心华侨及当地侨联、民政、红十字会及“爱心基金会”等组织开展帮扶结对子活动,落实点对点帮扶举措。

林叔水说,目前,边防部门正与辖区各大工业园区联系,以期尽快建立就业、创业平台,在“一侨一号”网站上发布信息,为侨眷就业、侨胞回乡创业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