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莆田秀屿区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着力发展优质教育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16-10-21

地处莆田沿海的秀屿区在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同时,着力发展优质教育——

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孩子就学不往市区跑

东南网10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唐群英)

“老谢,又来接孙子啦。”下午放学前,区机关退休干部谢祖英到新办的莆田秀屿区毓英中学接上初一的孙子,校门口一家食杂店店主见了忙打招呼。

老谢家住绿洲小区,距学校不远,走路只要几分钟。“孩子其实不用接,因为有空闲,我就来学校看看热闹。”老谢说,孙子今年从区实验小学毕业后,原来打算到市区去读私立学校,没想到家门口办起了新学校,孙子就学也就没必要舍近求远了。

毓英中学是利用秀屿区第十中学旧址办起的,由莆田一中托管。走进校门,只见多年不用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及运动场等设施修饰一新;进出校门的道路两侧宣传栏内,张贴着全校教师的简介,图文并茂,格外显眼。

“办这所学校,从选址到教师招考、招生,前后仅花了50天时间。”由莆田一中派任的校长林炳宗介绍说,学校今年首招初一12个班,包括主城区内、周边乡镇及省外转回的生源共624人。

家门口办起了名校,这让许多学生家长称赞不已,也让一些提早转到市区私立学校就读学生的家长后悔不已。

“转到市区念私立,花钱又费力啊。”在区机关上班的唐科长对记者感叹道,为了让孩子到市区念书,他提早一年就作准备,一方面找人联系学校,一方面在市区学校周边租房子;念完初中,包括赞助费、学费、房租费及增加的生活费,3年起码要多花费10万元。更让人烦心的是,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上学,他每天都得学校、机关“两头跑”,别提多辛苦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秀屿沿海地区群众进市区、择名校风气甚浓。据秀屿区教育局统计,2015年,全区进入市区就学的仅一年级、七年级及高一的达1650人,小学、初中、高中共流失8182人;2016年,由于新办了毓英中学,留住了部分生源,但全区进入市区就学的仅一年级、七年级及高一的也有1430人,小学、初中、高中共流失6990人。而学生外流,也让一些初中校受到冲击,许多骨干教师也设法往市区好学校调动。据统计,2014年,全区调往市区的名优教师达42人,2015年增至75人。今年由于新办了毓英中学和着手筹办优质学校,名优教师外流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调走的仅为3人。

 

“生源流失、教师调走,难免让人质疑学校教学质量,这也说明眼下的优质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和家长的迫切需求。”区教育局长李文祥介绍说,实际上,秀屿区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配强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及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今年初还以高分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但由于“广而不精”,与市区名校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教师及学生外流。

如何让骨干教师留得住、学生愿意就近就学?今年县区换届后,新任区委区政府负责人提出了“教育强区”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以办好名校为着力点,开启了改建旧校、创建新校的序幕。一方面,与莆田一中联手创办名校。“在十中旧址办起的毓英中学,仅仅是过渡性的安排。”李文祥介绍说,新建的毓英中学项目已启动。新校区位于城区通往涵港大道的天马路旁,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中学部分占地110亩,计划投资18327万元,办学规模将达到初中36个教学班(1800人)、高中30个教学班(1500人);规划投资7326万元,新建用地达62亩的毓英中学附属小学,办学规模可达到48个教学班(2160人)。目前,该区已成立新校区建设项目小组,正在抓紧项目前期工作,预计明年下半年动工,2019年建成并投用。

另一方面,按照集团办学模式,对现有中小学进行改扩建,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按照教育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该区将利用区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的名牌效应和教育资源,对主城区周边的现有中小学进行改扩建,并纳入教育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办学模式,同步提升办学水平。同时,为适应莆田火车站片区就学人口增长的需求,对周边的刘厝小学、杨林小学和赤岑初级中学进行扩建,并将赤岑初级中学更名为区第二实验中学,办成共有初中48个教学班、高中30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

“过去,子女能就近就学,我们就很满意了。可如今,大家都期盼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子女就学不用再往市区跑。”在区毓英中学校门口,与老谢一样等待子女放学的家长如是说。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