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畲家拳第九代传承人钟团玉
东南网10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芳 通讯员 林耀琳 丁立凡 文/图)“畲山高,金斗洋,形威力猛马实狠。一疾二硬三绝力,虎豹威名天下扬。”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前不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福安市金斗洋畲家拳在《山高水长手足情》节目中亮相。
“没想到能在人民大会堂表演节目,这个经历太难忘了!”金斗洋畲家拳传承人钟团玉,回忆起在北京参加节目时的情形仍十分激动。
畲家拳术三百年
从福安市区出发,穿过溪北洋隧道,沿着省道302线行驶5公里左右,过穆阳溪,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直通金斗洋村。远望村景,屋舍沿山涧而建, 竹木掩映;走进村寨,偌大的广场、高大的习武台,让人为之振奋。
说起金斗洋畲家拳的历史,不能不提金斗洋村民最为崇敬的 “雷大三十二公”雷国楚。正是他,将祖传盘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熔为一炉,创造了一套集长拳短打和棍术于一体、具技击和健身功用、风格独特的金斗洋畲家拳。
康熙、雍正年间,畲族迁居金斗洋不久,经常遭外族侵扰。雷国楚从小练就一身好拳脚,在保卫家园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受到乡亲们的拥戴。不久,南少林寺武僧林铁珠逃难至此,隐居金斗洋村,得到村民的救助。铁珠自觉无以为报,便将一身功夫相传。雷国楚成为铁珠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向族人传授武艺的过程中,雷国楚尝试将祖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相结合,这样便有了金斗洋畲家拳的雏形。
“如此算来,畲家拳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呢!”钟团玉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正因为这一段历史,金斗洋有了“畲族武术之乡”的美誉。2015年,以金斗洋畲村为代表的“畲族武术”被列为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风荡荡畬家人
金斗洋畲家拳以畲拳套路、畲棍对练为主,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善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拳法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形威,力猛,马实,手狠。练功要求一疾、二硬、三力,被誉为“三绝”。讲究实战,套路简短精练、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一招一式立足于实用,体现疾、硬、力的特点,重视功法训练。
金斗洋村村支部书记雷盛荣自小热爱武术运动,8岁便开始习武,多次参加国家、省、地、市各级别的武术表演比赛并获奖。
雷盛荣依然记得自己年少时习武的场景:“每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这个六七百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练拳、对棍的习武声。”
那时在金斗洋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豆蔻之年的孩童,只要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习武的,绝大多数男性都会打畲家拳。钟团玉始终忘不了儿时浓浓的习武氛围,“男孩们经常扎堆讨论招数的破解方法”。
因为这些记忆,雷盛荣希望将代表畲族文化的畲家拳保护和传承下来,“不仅保留下一套拳法,更不丢掉畲家人的习武精神”。
2013年,雷盛荣和钟团玉一起被评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与时俱进传帮带
金斗洋畲家拳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但在雷盛荣看来,这样的传承方式需要改变:“我们早该与时俱进啦!”
以前,雷盛荣主要在金斗洋小学物色练武苗子,有兴趣的再进行传帮带。在他的指导下,钟团玉成为金斗洋畲家拳第九代女传人,多次在国术大奖赛、女子拳术赛上获奖。
学习畲家拳,首先从练步开始,三角战、四门、五步子……各种套路要反复练习。“训练有些枯燥,很难坚持下来。”为了将畲家拳不断发扬光大,让畲家拳走出金斗洋村,雷盛荣进行了一些改良。改良后的畲家拳,实用且招式好看,还能达到健身效果。
现在,雷盛荣也有了不少“洋徒弟”。2009年夏天,中美畲族夏令营开办,设立畲族武术兴趣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陈中磊、史乐莉夫妇,在学习金斗洋畲家拳之后,对畲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在只要回到福安,这对夫妇就会和雷盛荣切磋一二。
由于越来越多村民带着子女进城务工,金斗洋小学随之关闭。学习畲家拳的孩子少了,雷盛荣就开始在家族里物色年轻人。村里还与康厝中心小学、宁德市民族中学结对,设立畲族武术兴趣班。
即便如此,雷盛荣还是觉得不够。他希望找到更多真正对畲家拳感兴趣的好苗子。他说:“村里老一辈人年事渐长,对畲家拳的抢救、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也越来越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