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杨丽娜博士入选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杨丽娜:向马铃薯“癌症”宣战
东南网10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今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推出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前沿和基础科学领域。作为从全国2000多名候选人中择优遴选出的200人之一,杨丽娜博士将获得两年60万元的经费资助。
杨丽娜的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的詹家绥教授表示,杨丽娜的项目瞄准了我国新兴战略储备粮马铃薯的晚疫病研究,通过“减肥减药”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生产,这契合了目前我国提出的生态中国战略。
挑战世界性的研究难题
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多发生在植株开花阶段,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病菌在有水膜的地方12小时即可流行传播。“晚疫病可以说是马铃薯的‘癌症’,只要致病孢子被风吹到,或被人、动物带到马铃薯地里,就会引发病害,而且传播非常快,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詹家绥教授介绍。
它曾经造成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使得1845年至1850年间,以马铃薯为唯一农作物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
直到目前,马铃薯晚疫病还是世界性的研究难题。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采用抗病品种,二是用药。但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抗病品种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为此,杨丽娜立足从微观分子层面研究这一真菌病害,宏观上从群体遗传层面弄清楚病毒的进化模式。“了解发病机制,寻找药物失效原因,通过延长抗性寿命,最终希望能够降低晚疫病的发生率,并且减少用药量。”
忘我投入的“拼命三娘”
2010年,杨丽娜考入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她之前本科阶段的专业方向是水产养殖,能跟马铃薯结缘,与导师詹家绥教授有关。当时,詹教授刚被福建农林大学引进为特聘教授,便重操旧业继续出国前的马铃薯研究。
杨丽娜首先参与了导师实验室的初创期建设。“虽然没有基础,但她很投入,遇到问题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詹教授说。
她的研究生第一年就在收集、分离晚疫病病毒样本中度过,她和实验室同事一起分离了超过3000份的病毒样本,“最繁忙的季节常常通宵达旦”。杨丽娜做得很投入,还完成了第一篇SCI论文。
在福建福清和云南,他们有合作基地,除了实验室研究,他们还得到田间地头进行应用研究。孩子才半岁多,杨丽娜照样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匆忙赶回去喂奶,国庆假期也是照常加班。
随着对于晚疫病研究的深入,杨丽娜在博士生阶段拿到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名额,在英国邓迪大学进行了一年多联合研究。这一经历带给杨丽娜更加广阔的视野,“了解了世界级同行的研究状况,实现了与国内研究的长处互补”。
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育才环境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土生土长”的女博士,杨丽娜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育才环境。
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一线科研人员特别是硕士博士,进行了大力度的奖助。2013年启动优博培育计划,每年在全校遴选20名博士生,给予8万-20万元的奖励。2012年来获得国家公派研究生的名额在福建省属高校中始终名列第一,入选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两个。
学校还启动了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出国、出境培训交流,每人可以获得每年至少9万元的资助。针对博士后的资助计划最高可达到20万元。今年9月,学校还启动了师资博士后资助计划,遴选优秀人才给予最高25万元的资助。
正是众多的奖助计划,让科研人员乐业敬业,没有后顾之忧,创新力不断提升。今年截至9月底,全校已经发表了500多篇SCI论文,而且学校《动物与植物学》ESI指数首次进入全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