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桂林村:一个老区村的诗意蜕变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肖和勇 | 时间:2016-11-25

  古民居泛黄的泥墙,是师生写生作品中常见的素材。肖和勇摄

横坑村和桂林村内的明清古民居、廊桥、古刹、古塔和古巷,颜面几多沧桑,无言地诉说着岁月变迁。为了达到修旧如旧,当地镇村干部曾四处淘“宝”,大到一砖一瓦,小到雕花残片,都要细细找寻,多方征集,同时还聘请老工匠、老艺人前来修复,力图让这些“古物”复原重生。

住在古民居里的村民,面对此番上百年间最大规模的修缮困惑丛生。“真的会有人来看老屋吗?”村干部屡屡被这样追问,危靖华们只好好声宽慰着村民。

整改提升工程,按时序持续推进。作为“写生乡”的配套项目,桂林村在2年里还新建了3处师生宿舍及食堂,床位两三百个,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油画、水粉、素描、速写等各类写生用品。

2013年秋天,乡村旧貌换新颜。桂林乡高校写生基地桂林村和横坑村投入运营。但直到第一波师生要离开时,危靖华的心结才慢慢打开。那一天,危靖华看到一幅幅学生作品,惊喜得满身艺术细胞好似被激活一样。在这些水墨画里,那些几十年朝夕相伴的老屋、廊桥和小巷都变得古朴而纯美,那些看起来颤巍巍的笋仓、斑驳破旧的泥巴墙,在学生笔下反而更有神采。

当“土掉渣”搭上“文艺范”,危靖华开始相信,美在于发现,家乡美在于源源不断地挖掘和写意。

冬日里,福建武夷学院90名美术专业师生赶到桂林乡采风写生。危靖华一边招呼学生入住宿舍,一边告诉新华网记者,经过3年的建设和推广,桂林乡的写生基地已形成3条线路:以“绿”为主题的殳山景点,“古”为主题的横坑古村、惠林老村、桂林老街景点,以“红”为主题的余山老区村、上岚老区村景点。“这3条线路的写生景点各有特色,景点基本不重样。”危靖华说,前来写生的师生,一般会选2处景点,各自待三五天。

安顿师生们住下,危靖华开上面包车,准备下山采购开伙的蔬菜和鲜肉。车在路上颠簸,危靖华的“账目”却是算得愈发精细。他告诉记者,如今乡里将师生住宿、吃饭事宜都发包给村民运营。“每人每天收费是50元,一年10万人次,再乘以天数是笔不小的收入。”危靖华还提到,这些年写生乡持续火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也逐步兴起,甚至村里老人制作的斗笠、竹篓和板凳也深受青睐。

来自桂林乡政府的统计数据,创办写生基地三年间,这两个写生基地已与国内50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的接待人次都在十万人以上。当地成立3家公司、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生态农场,带动275个农户就业。写生基地的村民除传统农业生产外,加上经营、务工,年收入比以往翻了一番,人均达到2万余元。

桂林乡将打造成“福建写生第一乡”,其创建提升工程也仍在进行当中。据介绍,这些年,当地在5个写生基地村新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了一批旅游公厕,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及健身公园、百果花园、水上乐园等三个主题公园。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正在脱贫致富的征途上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