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彤在福州火车站通过验票窗口(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回老家:期待别再走老路 回到老家的小心彤,像一只重返大自然的小鹿,不停地奔跑、雀跃着。她对着家门前池塘里的鸭子笑,追着小狗“小黑”大声地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沿着乡间的小路一直往大山的方向走。 几十年来,在山包遍布、田地分散的红旗村,地里刨食不容易,外出务工成为很多村民的选择。小心彤的爷爷也是其中之一,64岁的王一平上世纪80年代就远走他乡,半辈子东奔西跑,直到2015年才从昆明回到重庆,现在市区的一家火锅店当后厨。 15日上午,王一平跟老板软磨硬泡请来一天假,早上9点多一到家,他赶紧过来捏捏小心彤的脸蛋。 奶奶刘国映66岁了,谈起早年间自己一边带着两个孩子、一边料理家里5亩多地,老人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搂着小心彤说:“我老了,赚不动钱了,但还有养老保险金,我愿意都给孙女,供她上大学。” 王相权告诉记者,女儿今年小学二年级,现在就读于福清市镜洋中心小学。“学校里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孩子都是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当时只是去报了个名,没想还真读上了公立学校,现在政府对我们农民工真挺上心的。”王相权说。 记者问小心彤的家人,对女儿有怎样的期盼。他们都回答说,希望她好好读书,真正能在城市里扎根立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