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 宜居环境添彩新福建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17-01-18

2016年,我省城乡建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补短板、增投资、促宜居”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安排宜居环境建设项目8842个,年计划投资2160亿元,完成投资2437亿元,占年计划112.8%。厦门市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项目、泉州市永春县大羽村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省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的1000个整治村、100个示范村和58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完成年度整治任务,总投资193亿元。永泰县嵩口镇等3个镇被住建部公布为美丽宜居小镇示范,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等19个村公布为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宜居环境建设三年行动,累计超过四分之一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治完成3700多个村庄,建成130余条美丽乡村景观带。

——农村危房改造。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878万户,其中,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1.25万户已全部竣工,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95.6%,其中各类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581亿元。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4.6万套。全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3.45万套,基本建成13.1万套。

——市政线网“五千工程”。安排项目2703个,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282公里、雨水管网1017公里、污水管网1427公里、供水管网1172公里、燃气管网1060公里,共完成投资774亿元。

——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安排200个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164个,完成投资21.9亿元,累计建成并投用停车泊位2.85万个。

——城乡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全省共建成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99座,规模503万吨/日,市县污水处理率达88.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9.3%。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启动“六江两溪”1公里范围外100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全省共有564个乡镇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推进1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建成634个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建三格化粪池1万多户。

——城乡垃圾处理。新改扩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个,处理规模1600吨/日。共建成132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开工建设漳州、龙岩餐厨垃圾处理厂。全省73.4%乡镇(682个)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系统,3600个行政村基本完成垃圾治理任务。

——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启动重大排水防涝项目147个,计划投资53.7亿元,完工77个项目,开工51个项目,完成投资43.4亿元。全省排查496处涝点,完成整治315处。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厦门市试点区域面积35.4平方公里,福州市试点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全省共摸排黑臭水体85条,完成治理27条,开工28条。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省新开工建设70公里,建成管廊20.1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1亿元。平潭列入第二批国家管廊试点城市。全省已建成或投用地下综合管廊110公里。

——城市园林绿化。全年完成投资45.5亿元,城市(县城)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达2600多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850多公顷,新建绿道1096公里。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三项指标居全国前列。仙游、武平、德化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省级审查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平潭、闽侯、古田获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

——“三边三节点”。开展城镇“三边三节点”整治提升项目201个,年计划投资136亿元,开工183个,完成投资160.5亿元,占年计划投资117.7%。其中省级重点项目30个,年计划投资12.3亿元,开工28个、建成21个,完成投资13亿元,占年计划投资105.63%。

——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发展。重点扶持和改善提升大田县济阳村等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组织实施保护和整治项目66个。104个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达229个,总数居全国第六。新增7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过去一年宜居环境建设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全省百万建设者攻坚克难、忘我工作、努力奋斗的结果。新的一年,宜居环境建设必将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

厦门市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集美区自2014年起在全区208个村庄(除14个拆迁村庄)全面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投资8亿元,分为集中纳管治理和分散式治理两种方式,集中纳管治理村庄139个,分散式治理村庄69个。

如今治理后集美区的村庄环境:

1.管网设施全覆盖。新建208个村庄污水收集系统,新增管网约1100公里,延伸市政管网14公里,新建56个设施,每日新增收集、处理污水能力8.3万吨,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由一级B转为一级A。

2.村庄面貌大提升。在污水治理基础上结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19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5个村庄为省级示范村,田头村、张庄社、城内社被评为福建省优秀示范村,城内社入选福建省首批传统村落。

3.溪流水质得改善。结合小流域整治对辖区三大溪流周边1757家工业企业废水进行整治提升;完成58户大规模养殖场退养。从源头治理,修复生态,往日发黑发臭的溪流如今水清了、岸绿了,水质显著改善。

4.农民增收新来源。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年总收入19800多元位居全省第二。以村庄休闲旅游为主体的宝生园、张庄古厝等生态农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仙灵旗休闲农庄、集志农庄获得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荣誉称号。

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全方位构建强有力的协调体制。成立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实施体制上明确区整治办统筹指导,镇(街)为主体(业主),国有集美城发公司(代建)具体建设与运营,村委会、村民共同参与。同时,邀请专家组成设计方案评审小组,强化技术把关、监督考核。

2.科学编制可行的专项规划。邀请驻区单位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委托熟悉区情的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村庄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委托小流域整治经验丰富的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团队编制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对全区村庄污水种类、现状、未来产业及人口发展、村庄周边地势、周边规划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梳理调查,组织编制截污控源专项规划。

3.灵活制定针对性实施方案。制定《分散式污水治理实施方案》、《集中式污水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了污水治理责任主体、资金保障、排放标准、收集范围、建设年限、评审制度、监督考核、运行管理等内容。先期试点的16个村庄采取无动力的厌氧+人工湿地技术,出水用于农灌。针对农灌标准仅适合偏远村庄,而辖区溪流短、自净能力不足的状况,将设计出水标准提高到一级A。在农村私人住宅审批规定中,要求农村私人住宅申请新翻改建自行设置化粪池,并自行将污水管网就近接入村庄污水干管。

4.创新推行“互联网+污水治理”运营模式。建立分散式处理设施网络实时监测系统,建成后每个设施管理维修工人的手机里都装有APP,能够实时监控,精确定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污水设施正常高效地运转。

项目创新点也让人赞许。

在处理设施建设模式上,集美区勇于探索应用PPP理论,结合农村污水治理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统一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主体,创新性地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作为一种服务进行采购。

1.标准化建设。根据各村庄能够提供的建设用地、污水排放量等因素,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分为标准化日处理量50、100、150吨等8个类型,便于建设和今后的管理。

2.一体化采购。在保障出水水质标准的前提下,设置合理的投资控制、用地指标,提出“设计+施工+三年运营管理”一体化采购的建设模式,保证设计、施工、运营单位责任统一。

3.达标后付款。打包成工程包,面向市场公开采购服务,并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考核评估与合同款拨付挂钩,通过企业垫资建设,运营达标后政府3年分4期支付合同款,有效保障运营出水达标。

该模式一揽子解决了工艺选择、运行管理、达标排放、一次性投入资金量大等难题,分散式污水治理建设运营造价4500元/吨,为厦门市最低,在国内较为领先。

集美区对全区村庄污水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全面收集、规范处理、达标排放,根本解决了村庄污染顽疾,全面改变了村庄生活环境和溪流水环境,打造出“环境整洁、配套完善、自然生态”的宜居环境。

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

永春县大羽村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

大羽村位于福建省永春县城西北部、大鹏山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的故乡。

大羽村,已成功打造了白鹤拳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探索出以文化撬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成为永春美丽乡村建设鲜活样本。

之前,大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如今,形成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及白鹤拳文化等多元产业结构,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高于泉州平均水平;之前,生产生活垃圾、禽畜粪便满地,民房外墙裸露。如今,群众养成了自觉保洁、维护村容整洁的好习惯;之前,公共医疗、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如今,便民服务中心、云平台、卫生所、演武场、旅游公厕、停车场、农家饭店等设施齐全。

大羽村何以成功,以下几条经验值得借鉴。

1.科学规划绘蓝图。大羽村明确了发展特色文化型新农村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定位,邀请城乡规划专家骆中钊和厦门泛华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明确特色文化型的目标定位,将“白鹤拳文化”和“生态绿色”两大主题贯穿美丽乡村建设过程。

2.凸显文化增魅力。以白鹤拳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建设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成立白鹤拳表演队,每年农历六月廿四举办白鹤拳文化节,注册“白鹤拳”商标,开发“功夫美食”“功夫客栈”“功夫吉祥娃”“功夫蜂蜜”“功夫金橘”等一系列功夫产品。

3.整治环境促宜居。按照环境建设“五清楚”要求,即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村庄实现全天候保洁,清理大羽溪并建设叠水景观,发动广大村民开展庭院美化整理,推进连片立面装修和坡屋顶改造,呈现浓厚闽南民居特色。

4.提升服务惠民生。投入180万元完成通村道路硬化绿化、架设路灯120盏、旱厕改造、人饮工程和电力、通信线路整治等民生工程,在全县率先推广美丽乡村云平台,在村部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在人口居住较集中的角落设立便民服务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各项便民服务项目。

值得借鉴的还有其创新点:

1.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引导村民在闲置荒地开发茶花观赏园,村民以土地入股,合同期间茶花销售收入的30%归村民所有。

2.创新村企合作模式。由村集体向村民租赁无人居住的闽南古厝,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分别发租,并收集整理典故、传说等闽南古厝文化,有效盘活了古厝经济。

3.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将青石板、旧瓦当、石壁画、石墨、石臼等旧材料应用到景观建设中,收集缸、瓮、簸箕、斗笠等传统元素运用到村庄绿化、景观墙中,既独具韵味又节约成本。

4.创新两违拆除处理方式。在两违清理工作中,将拆除后空置出来的土地整理成小菜园,让村民种植蔬菜,不仅提高村庄绿化率,还能缓解村民的抵触情绪。

5.创新乡村旅游运作模式。成立美丽乡村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将从事旅游业的村民纳入合作社,规范打造乡村旅游管理运作平台,实行统一运营模式、统一商品商标、统一管理规范,并进行资金补助和专业培训。

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

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

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北起西洋坪大桥,沿324国道往南,至漳浦县长桥镇海峡花卉集散中心,覆盖面积约60平方公里。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家花卉产业发展高地、闽南文化生态旅游风景画廊、漳州田园都市富美乡村示范纽带、“百姓富、生态美”的形象窗口。

六大驿站以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为建筑原型,按1∶1比例复制,分别以“禅茶一味”、“诗书画意”、“驿邮故道”、“海丝商旅”、“漳台同根”、“田园耕读”为主题打造建设,充分挖掘漳州传统文化底蕴,讲好漳州故事,重现漳州记忆。

项目绿化美化配有乔木、地被、草坪、菜园、水面、土山、绿叶、落叶、时花等,较好地体现了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季相变化的片林效果;驿站则以“红砖白石皇宫起、山墙马背燕尾脊”的闽南古厝建筑风格特色为主调,并建有绿道、步道、健身器材、公共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设施,较好地满足了市民健身、休闲、游憩的需求。极大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值得借鉴。在片林建设中,注重城市片林风格的形成,做到三个讲究:一是讲究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台湾树种;二是讲究季相变化,做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三是讲究植物造景,通过植被科学搭配,运用疏林草地的表现手法,营造了富有层次、疏密有致的片林效果,既提高了片林的绿量和生态效益,又为人们的游憩提供了开阔的空间。尽最大可能秉持“原造型、原工艺、原材料”的建筑原则,设计上尊重传统风格,施工上恪守循旧更新,从建筑整体格局到装饰工艺的细部雕琢,均复原重构原型建筑。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闽南传统风貌景观形象,利用原有自然风貌,变废为宝,节省资源,实现了以“绿道漫步,文化随行”的创新发展理念。同时,将景观建设和功能相结合,充分利用绿色空间,把改善人居环境和创建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交通便捷可达,将绿色空间融入到人居环境中,将项目中绿道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贯通相连,市民可选择慢骑、跑步、徒步等多种方式,就近便捷快速到达各个驿站,同时利用驿站中的配套设施改变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居城市而享受“山野之乐”。

项目还有值得借鉴的创新点:

1.在传承闽南营造技艺方面,由闽南古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组成的顾问专家组,通过考证并根据“三原”原则对这些经典建筑进行重构、复原,再现古建筑昔日风采。驿站建筑将保有闽南古建最值得保存的原态,从而作为闽南古建筑传承、保护、利用的新方式,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与传承建设树立标杆、做出典范。

2.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生态走廊还设有茶艺馆、展现漳州木偶布袋戏、木偶头偶人和微雕艺术世界,建立闽南古厝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住宿,展示与弘扬闽南古驿道文化、海丝文化、漳绣、八宝印泥、版画、剪纸、漳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婚嫁民俗、国学思想传习所等等,将闽南文化的精髓部分进行集中展示,使之发扬光大、启迪后人,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民俗文化链条。

3.坚持“全城统筹、全局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原则,处处体现人对自然的关心、爱护和尊重。

(福建日报)